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2]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海洋与陆地
1、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全球陆地占29%,海洋占71%,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无论南、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二、七大洲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并被分割成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以大陆和岛屿的形式散布在海洋中。
1、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含义
(1)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如亚欧大陆;
(2)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如台湾岛;
(3)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如朝鲜半岛。
(4)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如亚洲。
2、七大洲
全世界有七个大洲,它们的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记住课本P23图2-20中七大洲的形状。
(1)七大洲的分布
全部在北半球的:北美洲、欧洲;全部在南半球的:南极洲;其余的都是跨南北半球的。
一、地球形状、太小与运动。(七年级上册14至19页)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证据:卫星照片、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结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例子:(1)海边看船驶来,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2)大草原上先看到一匹马跑来,后看到一群马。
2、知道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七年级上册P16)
(1)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3、说明地球自转、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
(1)自转:地球绕地轴转一周期是一天。
(2)公转: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期是一年。
(3)方向:自转和公转都是自西向东。
4、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1)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太阳东升西落)
(2)公转产生昼夜长短变化、形成四季变化、产生极昼极夜。
(3)北京是中午12点时,美国是夜晚。同一地方的人们每天经历着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
二、地球仪
1、含义: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2、(1)在地球表面,赤道和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3)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以北称北纬,赤道以南称南纬。北纬(N)、南纬(S),最大纬度是90°。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0°,0°经线以东为东经,0°经线以以西为西经。东经(E)、西经(W),最大经度是180°。
3、一点的位置A(20N°、30°W),B(50°S、、100°E)
英国伦敦(51°N、0°)
4、绘制经纬网地图(七年级上册20页)
5、北京时间:我国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七年级下册第4页)北京晚上10时20分(即22时20分),莫斯科是下午5时20分(17时20分),日本大阪是晚上11时20分(23时20分)
三、地图
1、(1)常见图例(七年级上册第10页):
图例指各种地理事物在地图中是用哪些符号表示的。
(2)辨别方向(七年级上册第7页)
地平面上有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又分出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
A、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
B、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C、经纬网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
D、在野外定向法:指南针、北极星、太阳、手表和太阳、树木、房屋、积雪等。
(3)量算距离(七年级上册8至9页):
根据图上的比例尺,可以量算出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数字式:1︰100000或1/100000
文字式: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千米。
线段式:
(4)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七年级上册2 7页、31页)
A、海拔: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海拔也叫绝对高度)
B、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C、课本31页活动1。
D、海拔的单位是:“米”。
E、我国地图上的海拔高度一般以黄海平均海面作为起算零点。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地势的高低变化。
A、山顶:闭合曲线外低内高。符号▲。(中高周低)
B、盆地、洼地:闭合曲线外高内低。(中低周高)
C、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山脊连线。(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D、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山谷连线。(山脊之间低洼部分,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E、鞍部:一对山脊等高线组成。(相邻两个山顶之间低凹部位呈马鞍形)
F、峭壁陡崖: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处。(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突出处,称悬崖或陡崖。)
△等高线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形图,叫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在地图上,把陆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
(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来判定:数值大,地势高;数值小,地势低。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3、根据等高线判断河流的分布及流向。
答:河流多分布在等高线数值较小处,主要分布在山谷。河流的流向是从等高线数值大处流向数值小处。
4、在景观图中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1)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2)平原:地面起伏小,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3)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峻。
(4)山地:地面崎岖不平,海拔较高,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5)丘陵:地面崎岖不平,海拔较低,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6)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5、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七上P7、P29、P30)
(1)去公园玩,应选择导游图。
(2)了解国际时事,应选择世界政区图。
(3)了解乘车线路,应选择交通图。
(4)想知道某城市的旅游景点位置,应选择城市旅游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