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
1、一、中秋节的根源 在周朝时期便有相关记载。所以说中秋节的来历非常久远,只是到了宋朝才明确定了一个日子叫中秋,宋之前的人们都是看月亮来过中秋节的,中秋是月亮最圆的一天。
2、二、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舞火龙、燃宝塔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祭月烧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桥等等。
3、三、历代中秋 宋: 劐聂赞陶根据《东京梦华录》(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的记载,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著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市人争饮新有石榴梨、栗、葡萄、弄色枨橘等等。到了晚上,人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於天明。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观,即钱塘观潮 元: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习俗也大半沿袭汉人旧制。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饼必须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於其中。祭月後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团聚。 中秋节吃月饼的起有两种说法, 其中之一, 就说源于元代末年。 明: 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 桃、花生、西瓜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饼、吃月饼的描述,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中始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另外,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是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玩月桥风光不再,渐渐衰落,后人有诗云:“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 清: 到了清代,中秋之夜,几乎家家各有宴会,以酬佳节。人们还以中秋夜的晴雨,占次年元宵阴晴。谚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清嘉录》有记载:“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走月亮……” 清代流传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窜”,所以拜月成了妇女的专利。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玩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战袍的,也有背插纸旗纸伞、或坐或立的,还有扮成兔首人身的商贩、剃头师父、缝鞋匠,不一而足。 在粤西化州县丽山、大岭一带乡间,还流行一种“踏月歌”的游戏。每逢星月皎洁的夜晚,特别是中秋节前后,青年妇女在月下摆茶煮酒,祭拜月神。然后分成两组,开始驳诗连句,绘画唱歌。踏月歌的句格要求统一,尾句作结,即兴吟对,才思敏捷,方能胜任。妇女一直吟唱至深夜,才尽兴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