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作如何才能创新立意
1、虚题实写和实题虚升法 写作过程有些作文的主旨是抽象的概念(虚),有些作文的主旨是具体的物象(实)。针对这些主旨,我们可以采用“虚题实写,实题虚升”的方法。 1.虚题实写法 所谓虚题实写,就是遇到抽象的概念,我们把它具体化,方法是添加成分,或者是落实到具体材料上。任何文章都是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反映,作文话题不管形式怎样变化,它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要写好它,必然要使自己的行文内容回归现实,反映现实。 如2007年广东卷话题“传递”,不管是技艺、经验,还是思想、感情,都是比较虚的,怎样去传递呢?那就需要找到载体,找到具体落脚点,化虚为实。首先我们可以采取在其前后加限定语的方法来具体化,如用“爱的传递”来写一场爱的接力,用“传递文明的火炬”来写奥运精神的发扬;也可以抓住和“话题”相关联的一点进行扩展,如借“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来写人间温情传递的双赢,拓展话题的意义内涵。只要话题落到“实处”,形象鲜明,传递的深刻内涵自然水落石出。 2.实题虚升法 所谓实题虚升,就是遇到具体物象作话题的时候,在选择好材料的基础上,必须上升为抽象的道理,提升主题。王安石的散文《游褒禅山记》旨在记游,先游了“夷以近”的前洞,然后又游了“险以远”的后洞,“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是游山所得,而接着又谈“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得之加深矣。接着又提升到做学问上“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给我们以无穷思索和感慨。
2、顺向立意与逆向立意法 1.顺向立意法 根据作文题目中的材料或话题所体现的主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膈套甘勰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与原材料的中心是一致的,或者说与人们平常的认识方向是一致的,这种立意方法称作“顺向立意法”。 如安徽省2007年高考作文题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是一道饶有诗意的题目。从语法角度看,“提篮春光看妈妈”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意思是“看妈妈”,“提篮春光”作为修饰语,是表示“看妈妈”的伴随条件或状况。这里的“妈妈”既可以实指文中主人公的生身母亲,也可以转指像母亲那样的亲友,也可以虚化为具有“母亲”特质的令人感激的无生命的东西,如家乡、母校、祖国,甚至也可以指养育自己的一块热土、一条河流…… 标题中的“看”当然是“回报”的同义语,可以阐释为“看望”“慰问”“报答”“感恩”等意思。而“提篮春光”,可以理解为“提一篮美好的事物”,如爱心、诚信、宽容等。只要从这些方面去立意写作都是符合话题的,就是顺向立意。 2.逆向立意法 逆向立意就是从事物发展和已有观念的相反方向进行作文立意的方法,它的核心是标新立异。人们对名言警句、成语典故都习以为常,已经形成了一种“历来如此”的固定看法。而这些“历来如此”的东西,很多只是揭示了事物的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我们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从反面或从事物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表现和反常属性去思考,去立意。 三国的曹植曾写过一首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显然曹植以豆自比,以豆萁比兄长曹丕,同情自我,指责豆萁。郭沫若反其意而行之,逆向思维,站在豆萁的立场上,肯定豆萁的崇高牺牲精神,写了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本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郭老笔下的豆萁,完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表现了一种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令人耳目一新。 运用动态思维逆向立意要跟上时代,不能牵强附会,做到新而不怪,奇而不诞。人们说“知足者常乐”,你就可以写“知足者未必常乐”(前者是说保持平常心对待生活,后者提倡要永不满足,不断前进)。人们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就可以写“旁观未必清”(前者提醒当局者往往难以自我了解,应当听从他们劝谏,后者则告诉我们一些旁观者不了解事情的情况,瞎指挥)。 逆向立意,反弹琵琶,容易写出新意,让人耳目一新。但“反弹”也要成曲调,应当是从生活中发现、提炼出来的,切忌“乱弹”一气,画虎不成反类狗,如2006年上海高考零分作文《我想握着你的手》结尾点题“我祈祷,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机会,让我找到你的话,我想握着你的手,深情地对你说——TNND,把老子的钱包还给我!”。这篇作文内容充实,设置悬念,运用多种修辞,语言精练、流畅,结果被判为零分,是因为立意偏离!
3、横向立意和纵向立意法 1.横向立意 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动态思维顺着主旨指向说湫鲆胪去考虑,从联系着眼,放开视野,寻求广度,确立文章的中心。如以“珍惜”为话题,可以从下面去考虑:珍惜地球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生命才能提升生命的价值;珍惜自己拥有才会更加幸福;珍惜绿色就是关爱生命;珍惜时间就是延长生命;生活因珍惜而更加美好;人生因珍惜而精彩…… 面对秋之枫叶,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思,杜牧感受到一种欢悦:“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白居易感受到的是一种萧条:“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杨显之感受到的是一片火红:“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鳞。”张生感到的是一种忧伤:“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毛泽东感到的是革命的激情:“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片枫叶,牵出多少情思,这也是横向立意。 这就是围绕所给内容,向四处发散,形成横向的思考让思维动起来,思维之花遍地开,文章的百花园就会缤纷多彩,美不胜收。 2.纵向立意 纵向立意是围绕一个观点,运用动态思维从不同的层面,逐层深入地展开思考,体现递进关系。可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等方面去考虑。 如以“放弃”为话题,大致可说“个人——民族——国家——人类”对追求不可放弃。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里先写他的奶娘大堰河的点点滴滴,结尾处“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使文章主题升华,不仅是个人情感,而是献给全天下的母亲的赞歌。《伶官传序》中由庄宗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到结尾处“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把故事作以总结,由特殊的事件引到一般,展现给读者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