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人云亦云解析手机行业云技术
自从2011年苹果发布“iCloud”以来,“云技术”俨然成为了一个流行词汇,各家品牌言必称“云”,似乎只要和“云”扯上关系,就能紧跟流行趋势,在用户当中树立不错的形象。 不过,正如每项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初衷都是为了改善和提升用户体验一样,随着移动互联网潮流而起的云技术同样如此。无论是此前和云相关的各种厂商行为和政 策动向,还是到苹果在去年WWDC大会上发布iCloud,把云技术的理念进一步普及到更广泛的用户群体,这样全新的应用理念与模式,都为我们展开了一个 全新的世界。 别再人云亦云 为你解析手机行业云技术 不过,作为刚起步的技术趋势,不同的厂商和服务商对此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在行业尚未形成规范之前,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推出自己的服务也顺理成章。但目前 整体的情况究竟如何?需要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在用户面前?不同的服务之间有冲突还是互为补充?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值得好好来探究一番。
1.繁琐的概念下,基本应用清晰明了
1、如果要搜索云技术的详细资料,那么得到的内容绝对会让每一个不怎么了解技术的人感觉头大,事实上我们也并不需要了解那么多的专有名词,只需要形象地知 道:云技术就是在自己的“本机”之外,有一套设备专门为我们存储或中转着各种数据,我们通过不同的设备对数据进行着修改,同时也能在不同的设备上读取和使 用这些数据--就好像数据在天上、在云端,我们的每部设备都同步着最新的数据,我们的所有设备上随时都是最新的内容。
2、而尤其在手机和平板领域,云技术的应用更有十足的现实意义--第一是在过去,手机的存储空间并不大,如果能够把数据存储“在云端”,就能够为本机的存储空间“减负”,保证其它必需数据的存放,也为系统性能留出足够空间。 有线的联接方式使用起来有点麻烦
3、第二自然是因为手机的连接方式相对繁琐,要与电脑同步数据,无论是线材的连接还是相关驱动的安装,尤其普通用户捣腾起来会非常痛苦。通过云技术的方式,手机在无线网络的环境当中实现数据传输与更新,省事省心,每一位手机用户想必都不会拒绝这样的便捷。
2.相同的服务,不同的实现方式
1、正因为有这样的便捷,这足以改变每一个人使用手机的方式,使得无论是手机厂商还是第三方的服务商,在这一趋势当中都希望能够快速地站到行业前沿。而在实 际的呈现上,不同的厂商与服务商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线,就比如现在我们能看到,有跨设备的第三方云技术服务,也有只支持同品牌、同系统的产品使用的云技 术,它们各有所长,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在不少时候用户都能够搭配使用。 Dropbox是一款出色的第三方云应用软件
2、比如通过第三方服务来实现部分格式的数据的同步。我们可以通过Dropbox、SugarSync等软件来实现这样的效果,用户可以设定自己需要云共享 的文件夹或文件,操作起来比厂商们提供的云应用要更加的自主,安全性、私密性也更有保障,同时它们还能够横跨多个系统,掌上的iOS、Android,电 脑上的Windows、Mac,它们都能通过不同的软件版本直接兼容。
3、另外还有包括Evernote、Catch这样的“云笔记”应用,它们所支持的格式和形式更加简单,但同样成为了很多用户离不开的团蝣逅捎必装软件。 不过更成为行业焦点的,在于终端厂商们为自己的产品所打造的云技术方案。苹果iCloud就为我们呈现出从通讯录、日历到图片、音乐等,各种内容都登陆 云端进行同步的使用方式,iTunes甚至能通过云服务来为用户提升本机上音乐的质量,而应用程序的同步则让用户可以在各种苹果设备上都用上同样的应用程 序,免去重新下载和整理的麻烦。虽然Windows上也能安装iCloud,但它的核心仍然在苹果自家的产品上 类似的云方案还包括微 软和摩托罗拉。出于对Windows Phone 7等未来方向的布局考虑,微软已经把过去的Live Mesh扩大,实现与iCloud类似的联系人、日历、邮件以及文档和图像等资料存储在微软的云端,为用户的不同设备都提供最新的数据,只要一个账号就能 搞定所有。
5、 而在去年11月摩托罗拉RAZR发布会上,摩托罗拉的一系列云服务也得到了详细介绍,通过MotoCast“摩传输”,音乐、视频和图片都能方便地实现同步,让个人电脑与手机的连接更加密切(Mac和Windows都支持,通过MotoBlur账户登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