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中国感受当下农村

2025-04-27 17:19:13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深造于城市。农村是我的故乡,对它我有着特别的眷恋。城市是我念书时的家园,对它我虽不熟悉但有着一种期待。也许因我成长与农村的缘故吧,当老师向我们推荐书籍时,乡土中国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印象。之后买了一本,带着浓厚的兴趣,在似懂非懂中,把乡土中国浏览了一遍,乡土中国看起来很吃力,很多的观点观点与内容并没有理解,我感觉书中的有些观点深深地印有时代印记,这些不难理解,乡土中国是社会学,然而时代在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当我读了乡土中国之后,并没有太大的感触,之前也常常接触中国的农村,在古装电视剧,中国古代史上也常常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国农村的叙述。在国共两党对峙,抗日战争等题材的电视剧上,中国近现代史上,对近现代的中国农村也有过一些了解。读了乡土中国感觉中国以前的农村与现在的农村有了些很大的变化,其实乡土中国我没读懂,我就一些先前与现在的差异写些我的感受,怀念生我长我的农村,表达我对故乡的思念。

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那时年轻,有点初生牛犊的闯劲,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这句话我很喜欢,只要有勇气去拼搏去创造,只要能坚持,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至于最后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题。读到这一句,我就想起了给我们上政治经济学的老师,虽然在政治经济学上我没有认真听科,但是我是尊敬钦佩政治经济学老师的。政治经济学老师在课上给我们推荐微博,虽然我们的政治经济学属马克思派别,我们的政治经济学老师经常否定马克思的观点,不讲马克思理论,虽然我在高中时代学的都是马克思理论,我也相信马克思理论,什么哲学呀,什么经济呀,什么历史呀。但我不排斥老师的观点,老师敢于否定人们普遍认同的马克思经典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根据自己的见解试图提出改革当代中国的方法理论,也许老师的思想太过于高深,我们这些学生不能理解,于是学生,睡觉的睡觉,手机的手机,但是谁又能否定,若干年后老师的这些观点不被社会认同,奉为经典案例,世界在变,观点在发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土地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起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然而在今天,我所处的家乡与周围的农村,村里只剩下老一代了,年轻的一代,几乎全部都外出打工,成为了社会上所称的新生代农民工,那儿的许多土地都开始荒芜了,离家较远的开始放弃了。其实对于这些现象我是高兴的,因为当庄稼人真的很苦,一年的收入也不高。但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沦为新生代农民工我是伤感的。他(她)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然而他(她)们的许多权利没有保障,且只能寄居城市,导致农村也衰落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快速,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更高的收入,农村的年轻人,大量的涌向经济发达的城市。就我知道的,我们周围村子和周围的年轻人,只有极个别会留下,然而社会对他们是不平的。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连接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特征。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也许这段话所表现的现象,在当下中国不多见了,但对农民的好感比没有真正的培养起来,我去听一个老师的讲座时,他就拿农民来来打比方,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我虽属学生,然而我是农民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举难听的例子要拿农民来说。今天的农村,三轮车,摩托车较普遍了,生活有了质的提高,但城乡差距一步步的在扩大。

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团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绝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处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然如今的农村,许多青年都去了外地务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在家中,今日农村在一代代中衰落,出现了人们所关注的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记得我孩提时代,过年非常热闹,大人们都出来在村子里的宽敞处聚聚,孩子们便在村子里四处玩弄,什么捉谜藏,踢毽子,跳皮筋,打沙包等之类的娱乐活动,现如今,每逢过年,村子里便静悄悄的,外出打工的人们一般过年都不回来,村子里的小孩子交往惜少了好多。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联系是长成的,是熟悉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众,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然而我在乡村里被边缘化了,我的初中是在乡镇念的,每周的周六、周日回一次家,我的高中是在县城读的,每两周的周日回一次家,我们村子里近些年的新娘子几乎都不认识我;现在和我一起长大的童年玩伴,出现在我面前,恐怕一时我也认不出,有的我已经六、七年没见了,我们村子里的小孩子出现在我面前,有的我不要知道叫什么。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少,而且人们所取给的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然如今,农村变化了,村里的,一些人留下土地外出了,没有回来过,把土地租给了邻里,邻里种了一两年后也不愿种了,土地慢慢的荒芜了。我的家乡的和我一起长大的许多同龄人,几乎都没有念完初中就外出闯天涯了,女孩子,打工一两年,在远处找个对象,男孩子,为了生计,一直在外面打拼,也不愿回去。

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受到是空的限制,都是有限观察和思考的总结;只要所说的话的确是根据事实,只要把时空的范围划清,就可以成立。所谓成立,并非说是颠簸不破的定论,而是可以做累积知识的基础罢了。观察的范围扩大了,原有的结论中有些话得加上一些条件,有些话得加以修改。读内地的农村,和我们那儿相似的地方不多,对内地的农村的描述我是陌生的。然而今我虽离家万里,但回想起家乡是很亲切,家乡的一草一木,每一个地方,都能时时展现在眼前,深深印记于脑海。从农村的区位结构上说,农田和住处不能相距太远,若是太远了,往返时间及所费劳力会影响到农天经营的效率。这一点我能深深地体会到,我们村子坐落于一座不高的半山腰上,山周围的农田几乎都是我们村子的,近处的还好些,较远处的劳做起来起来,就吃力了,有时光走要半个小时;向我们邻村子的村子在山下的川河湾上的,田在山上的更吃力,来回不止一小时,山路有的不好走,与其说是有路还不如说是无路的好,因为落脚即路,路不固定。

瑶山中要造房子的也不必花钱购料请工,只要向全村申明了这需要,村子里的男子在农闲时全有帮工的义务,他只要请这辈人吃和喝就得了,房子的格局都差不多,每个人没有特别事故,一生至多造一座房子,这次人家帮了我,下次帮人家,结果大家做了工,大家住着了房子,现如今见到这么一段话,我就想起我的农村,我们的村子也是这样的。一提到村里那家需要帮忙,我就高兴,因为村里需要帮忙,我在家时,多数是我代表家去帮忙的,一个原因是人多干活时有说有笑,为了热闹我喜欢去,另一个原因是我喜欢到人多的地方去干活,比和一两个人在一起干活有趣多了,时间也过得很快,不至于孤单。

近年来,我们那儿实行新农村政策,邻近处些村子已经搬到了新农村,新农村都盖在川里。我在乡里时,偶尔会听到这样的小道消息,我们村子也要盖新农,搬到川里。我们的山底下住不了多少人,我不知我们会搬到哪儿。但是盖起了又能咋样了,距离耕田更远了,人们劳作更苦了。和我同一年龄的伙伴们,都已沦为了在社会上被称为的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批青年,都从外面打工成长起来的,恐怕以后再回家乡种田的很少,可以说都不愿回去种田了,即使打工虽苦,但比务农好多了。现在适龄受教的孩子们又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大多数六、七岁的孩子还在农村每天跟父母在一起,接受不了正规的教育。当我一看到现在我所在班上的同学的年龄时,我似乎有一种感觉,但我说不出是啥感觉。很有规律几乎都属于93和94年的,我在我们那儿的班上年龄不算突出的,我的念书生涯只有在高三时多读了一年。然而在这边一对照我不知说啥。

我们的村子面临着,我们的父辈们都已经快老了,渐渐地没有了劳动力,苦不动了。比我大几岁的青年们,常年几乎在外打工,他们的孩子有父母抚养,农忙时,有时来帮父母收庄稼,但多数岁月不在家里,这些介于打工和务农两者兼之的青年,有可能种庄稼。但属于90后的青年呢?我们村子的几乎从16岁起就已经在外面闯荡了,是在中国经济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里成长起来的。为什么说繁华里,因为为了挣钱去的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然而他(她)们的境遇并不好。他(她)们离开家乡后过年也不回来,以后再回家乡种田的机会很小,其实回到故乡的概率也不大了,因为从小就过惯了城市生活的人,很少有人愿意再回去。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地方。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还不足以达到逆城市化的现象,而逆城市化也是富人的逆城市化。

就从我的观点来说,我来的时候思想里就没有过回去的念头,如果我想回去的话,当初我就去兰州就读了。现在我不知道我的结局会怎样,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也不知我该如何决择,四年后,杭州城将是我在中国最熟悉和最适应的城市,要留首选将是杭州,然而我该如何发展才能落得住脚。还有我在家乡的父母,何时才能相聚。

中国的乡镇企业在发展,然而我们的村子还在衰落,无论从哪方面考虑都没有优势,政策支持吧,没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经济效益吧,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没有技术没有发展需要必备的资源,如何才能振兴我们的农村。我不知以后我们的村子将如何发展,我希望我们的村子不在衰落。我们村子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这需要什么代价来还呢,想到这,我心有陷入了一片沉思。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