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分析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一、均衡性原则:新课程在结构上所倡导和实现的均衡性试图改变以往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低下、知识体系相互隔离、所学知识原理现实生活的状况,引导学生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同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能够积极开展探究活动,能够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
二、综合性原则:课程综合化是新的课程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完成:
1、开发并设置学科性的综合课程,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课程实现了对特定学习领域内容和教育价值的统整。
2、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该课程由国家制定开发指导纲要并规定课时比例,其具体内容由学校自行开发。
3、在分科课程中实现课程内容的统整,即以综合的方式处理并实施分科课程的内容。
三、选择性原则:
1、地方和学校依据其现实的教育状况,积极创造条件,有选择地实施国家课程,如地方或学校可选择艺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综合课程,也可选择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分科课程。
2、在普通高中阶段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占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
3、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有选择地学习一定的课程;同时,学生还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选择不同的主题活动。
注:课程体系结构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其中课程观起着主宰作用。
扩展资料:
课程结构的相关说明:
1、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我国幅员辽阔,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看,可分为沿海发达地区、中原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三大区域,各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有着不同文化知识结构的人才,因此应当允许各地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以适应这种区域经济和社会差异。
2、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通过选择并设置能够创造和形成本校文化特色的课程上。
不论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在课程门类及其关系方面都应适应每一所学校的学校文化特殊性,学校有必要也有能力根据本学校的教育宗旨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再开发,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3、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内在价值是促进每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衡量课程改革成败的基本标志是看它是否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课程结构必须具有选择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课程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