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考试心理学练习题
1、1.在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中,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2.发生认识论研究(思维的发展过程),主要解决人的智慧是运用何种机制,经历什么过程,怎样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问题。3.按照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的观点,学生将猫、狗、鼠等概括为动物的学习属于(概念学习)。4.在学习内容上,学生的学习以(掌握前人的经验和行为规范)为主。5.期末考试一结束,教务主任就召开高二年级全体教师会。会上,主任对这次“无监考考试”中自觉遵守考试纪律的高二(3)班的50名学生提出表扬。这对其他班级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替代强化)。6.一个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因此父母规定他一个月不准吃肯德基。这种做法属于(惩罚)。7.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的理论属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8.学生通过学习后,能说出“诚信”的含义。这种水平的学习属于(言语信息学习)。9.近期,尼泊尔大地震时当地一些居民冒险抢救受灾群众,他们当时是情感体验属于(道德情感)。10.根据加涅 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儿童学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虽不懂其全意,但通过言语联想可掌握,这属于(言语来联结学习)。11.对于三岁前孩子说话“结结巴巴”的现象,这是学话初期常见的(正常现象),不必紧张。12.为了打击社会的不良行为,国家常用“杀一儆百”的做法,其理论依据是(社会学习理论)。13.下大雨时小王被雨淋到,她迅速跑回家,发现自己淋湿后,每当下雨小王都跑的很快。这是(逃避条件作用)。14.电影、电视、儿童故事中所描述的偶像型人物,他们啊行为背后所隐示的勇敢、智慧、正义等性格,旨在引起儿童的(抽象模仿)。15.李天生初中后“屡战屡败”,却表现地不在乎,他说“破罐子破摔”“听天由命”,他这种状态属于(习得性无助)。16.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属于认知失调的是(赵某很不喜欢上司的夸夸其谈,但为了面子不得不恭维他)。17.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知识之后,再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下位学习)。18.学习动机回答的是“为什么”学习的问题,而学习目的是回答“为了什么”而学习的问题。学习动机主要有(激发学习行为)、(为行为定向)和(维持行为)三种作用。学习动机作为人类行为动机之一,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19.学生学习一位数加法,作业是两位数加法是(迁移)。20.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人生三大境界,其中第二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当于动作练习的(高原阶段)。
2、1.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种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另一种是( “集体中心” )的领导方式。2.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炷租与瑟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正强化 )的影响。3.儿童只能用数手指的策略计算3+8的结果,该儿童的心智技能处于( 物质活动阶段 )4.学习迁移的前提是( 已有的知识背景)5.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学生闻老师呵斥而畏惧,见试卷获满分而欣慰”属于( 信号学习 )6.无奖赏时能够发生的,但在有需求时才表现出来的学习过程称为( 潜伏学习 )。7.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会了端坐在座位上认真做作业,在英语课程也做出类似行为,这表明学习行为存在( 泛化 )8.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逃避条件作用 )9.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包括( 规则和步骤 )10.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观,那么正确的归因观主要是归因于( 内部可控的因素 )11.“你要我遵守,你也必须遵守。”根据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持这一观点的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 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 )。(聚合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擅长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场独立型)的学生偏爱自然学科且成绩较好 ,(冲动型)学习者更擅长从整体上来分析问题。12.小明把新学习的概念“钢笔”归到以前学习的概念“笔”之下,这种策略属于( 组织策略 )13.小明期中考试不理想,父母答应如果期末考试能考好,就给他买电脑,于是小明刻苦地学习,期末考试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学习动机理论来看,这属于( 近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14.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15.苛勒用以说明“关系转换的学习迁移理论”的著名实验是( 小鸡啄米 )。1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学生能够解释、推论、组织、综合、评价、应用所学的知识以解决问题。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实际是学生知识的( 转化和迁移 )的问题。17.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的主导教学 )18.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的现象叫作( 从众)19.将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学生每次学习一个小的单元并参加单元考试,直到学生以80%~100%的掌握水平通过考试为止,然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是( 掌握学习 )20.个体独自完成工作需要两天时间,如果与别人进行工作竞赛,一天半就能完成。这种现象是( 社会助长 )
3、1.“见者易,学者难。”这句话强调的是( 练习 )对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性。2.4岁的男孩小石认为空气没有重量,但经过科学演示使他得知自己错了。他现在认为,空气是有重量的。从迁移的角度来说,这一理解的变化属于( 顺应性迁移 )3.下列属于体罚学生的情形的是( 李某等8人上自习课讲话,老师令李某等8人到学校操场跑10圈 )4.下列教学概念活动中,没有使用变式策略的是( 教“液体”的概念时谈到“沙子”)5.在多次遇到邻居家的狗之后,儿童形成了对“狗”的基本理解,包括狗的一般特征、生活习性、典型行为等。儿童关于狗的知识的表征方式是( 图式)6.一个学生不遵守纪律,老师让他担任某次活动的纪律委员。这属于( 角色效应 )7.“教育者应先受教育”说明了转化后进生的(潜移默化原则 )8.在教育过程中,强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这种心理效应是( 移情 )9.与“口服心服”“口服心不服”两种心理现象相对应的是( 真从众,权宜从众 )10.根据福勒和布朗的教师成长阶段论,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总是集中在对学生成绩的关注上。据此,这位教师的成长可能处在( 关注情境)阶段。11.学校或班级在组织集体劳动、开展学习竞赛活动中,将劳动任务、学习目标分解到小组直至个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劳动、学习效率,运用的是(林格尔曼效应 )12.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 学会调适),二是寻求发展。13.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学者是( 桑代克 )14.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适当控制条件并结合教育教学工作,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的心理研究方法是( 自然实验法)。15.教师以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自信心下降。这违背了教育( 教育性)原则。16.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这些特征出现在( 青年初期 )17.学生做作业时,有的学生喜欢和别人对答案,不敢肯定自己的回答,有的学生坚信自己的答案。坚信自己答案的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场独立型 )18.把一个玩具从儿童的身边拿走,他会去寻找。这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至少应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19.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的心理学家是( 维果斯基 )。20.儿童能够独自完成“钟摆实验”表明他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 形式运算 )
4、1.下列属于合理信念的是( 像你希望别人对你那样对待别人)。2.张老师这段时间对工作失去了热情,觉得工作没意思,同时总是勰皎略损感觉很疲劳,工作效率不高。张老师目前的状态属于职业倦怠( 情绪耗竭 )方面的表现。3.儿童多动症是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好冲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障碍,其高峰期发病年龄在( 8~10岁 )4.根据国内的研究和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中不属于三个等级的是( 人格障碍心理 )。5.艾利斯的ABC理论中“B”指的是( 对事件的看法)6.20世纪60年代初,(布鲁纳 )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7.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8岁的孩子属于( 勤奋对自卑 )阶段。8.下列例子中不能证实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的是( 学校总是要到中学才教物理化学)。9.学生在学习“国家”后再学习“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这种学习叫作( 下 位学习)10.心理学家(加涅 )提出把学习分为八个阶段,即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废除教师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12.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我们称之为关键期,如果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提出“关键期”概念的学者是( 劳伦兹)13.“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 强调新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的联系)的教学技术。14.低年级的小学生擅自离开座位,老师不予理会,转而表扬那些坐着不动的学生,离开座位的学生也不擅自离开座位了,反映的是( 替代强化 )15.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16.( 斯金纳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发现了一种由学习所形成的反应形式—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17.某人一直很喜欢一项活动,这里主要体现的是态度的( 行为 )成分。18.在小芳同学面前表现得很贪玩,不在乎考试,私下里都拼命的学习,根据自我价值理论,小芳属于( 高驱高避型)19.心理学家( 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20.在教“鸟”的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 正例 )
5、1.小宝活泼好动、乐观灵活、精力旺盛,但做事经常粗枝大叶、缺乏耐心和毅力,小宝属于( 多血质 )气质类型。2.学习新知识时,以列提纲的形式来理清思路加强记忆,这里使用的学习策略是( 组织策略 )3.当个人的外表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是( 晕轮效应 )。4.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是( 认知失调 )5.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为(培养自我同一性 )6.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是( 教育经验总结法 )7.教育心理学研究要求研究者牢记被试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应该采用动态、变化的指标进行衡量。这遵循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 发展性 )原则。8。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9.( 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10.“心理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它们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这是( 形式训练说 )11.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关键年龄大约在( 10~11岁 )12.在知觉、思维、记忆等认知活动中,往往强调速度而不是精度的认知风格属于( 冲动型)13.在对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进行评判时,小明认为救妻子是丈夫应尽的义务,所以海因茨偷药是应该的。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明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习俗水平)14.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实验中,提出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的( 一般发展 )15.儿童认知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的标志是( 具体逻辑推理)16.儿童认为不能踩小草,它会疼。这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前运算阶段 )17.(关键期)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鸟类的印刻、人类语言的习得能证实关键期的存在 , 在发展的关键期间,如果能在一定时间内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就会促使行力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18.“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段描写所反映的心理现象是( 联觉)19.在儿童群体中,每个儿童都热情的说着,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实质的相互作用或交谈。皮亚杰称之为( 集体的独白 )20.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要素,即( 成熟、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