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汤方药物古今变异研究 (1)

2025-04-19 03:05:05

一一木通与通裥玻饬岘草品种及入药部位历史变异

四川省洪雅县中医医院 祝之友 牟克祥

( 摘要] 目的对《伤寒论》汤方中木通和通草的品种、入药部位之历史变异进行研究, 使其明

实相符, 以利后者研读和对“ 经方” 的继承、研宄、开发和利用。方法对历代中医、药文献,

从药用植物形态学及该药的实际药性功能, 所用药物品种与主治疾病相协调, 不能相互矛盾等进

行考证。结果伤寒论》汤方中部分药物古今有别。结论《伤寒论汤方中所用通草Tetrapanax

papynferus ( H 0 ℃ K “ 》应是现今木通科藤本植物木通Akebia qulnata (Thunb.) Decne.

( 关键词〗《伤寒论木通, 通草: 品种. 入药部位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的古代重要医药经典著作, 成书于东汉末年

( 公元2 佣~ 2 ] 0 年) 。在漫长的历史流传过程中, 经历代整理, 其内容有一些为后人所增改,

加之药物的历史变迁, 其药物与汤方剂量均有值得研究的地方。经本草文献宄, 考释部分

药物, 古今所用品种, 名实有误。有的药物在文献中混用、误解、误载。加之《伤寒论》为

经典, 后人“ 不敢摘破” , 造成后学者思维误区。特别是经方研宄与临床验证之疑窦韉通

过对《伤寒论》汤方药物古今变异宄, 正确解读《伤寒论》之精, 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

遗产。

1 品种与名称历史考释

木通与通草, 一字之差, 但其基原、性效与临床作用有别。通草为五加科木本植物, 而

木通则为木通科藤本植物, 从植物形态学上就可区别。

' 木通, 原名通草, 始载于《木经六列为中品。《药性论》首先称之为木通” 后世

《汤液本草六《本草品汇精要, 等均以木通为处方用名, 其文字所述均为木通科植物木通

Akebia quinata ( Thunb. ) Decne. 。

通草之名始载于《本经》。其原植物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以通脱木为通草则始见于《本

草拾遗》。《本草品汇精要》明确将五加科植物通草( 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erus ) 和木通科

植物木通( Akebia qumata), 分作两条记载。后世本草文献之木通与通草才名符其实。但临

证处方和一些医药文献仍为氵昆淆。

李时珍将通草编目在草部, 并释名木通。“ 有细细孔, 两头皆通, 故名通草, 即今所渭

木通也。” 并强调“ 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本草混注为一名, 实相乱, 今分出同。”

后世研宄《伤寒论》汤方者多之, 但对于其药物的历史变异不够重视, 对古代中医药文

献中的药物望名生义, 往往造成临床不良反应或后果。对伤寒论》汤方研究, 对有历史变

迁或名实不符的品种没有认真解读和翻译。

2

2 」唐宋以前时期神农本草经》云“ 通草, 味辛, 平。主去恶虫, 除脾胃寒热, 通

利九窍, 血脉, 关节, 令人不忘。一名附支, 生山谷” 虽无详细植物形态述, 但可以

判定为蔓生草本植物, 其性效应是木通。《吴普本草》谓通草' 一名丁翁, 一名附支, 神农,

黄帝: 辛。雷公, 苦。生石城山谷, 叶菁, 蔓延。止汗, 自正月采0 ] 。” 植物形态描述简单,

但可以肯定该物品种为蔓生草本植物。唐Gli 修本草》谓“ 此物大者径三寸, 每节有二

枝, 枝头有五叶, 其了长三、四寸, 核黑穰白, 食之甘美然” 从植物形态述即现今木通

科藤本植物木通Akebia qumata (Thunb. ) Decne. 。综上所述, 唐宋以前本草文献所载通草应

为木通科植物木通无疑。

2 . 2 唐宋以后时期自《食性本草》首改通草为木通后, 以后本草文献所载之通草和木

通已名实相符。但在临证处方用药中没有严格区分, 含混不清。土良云: 通草“ 云了, 寒,

无毒。主胃热闷, 反胃不下食, 除三焦客热, 此是木通。实名桴子, 茎名木通。主理风热

淋疾, 小便数, 急痛。小腹虚满。” 明确指出过去文献记载的通草是木通。苏颂指出: “ 通

草, 生作藤蔓, 大如指。茎干大者径三寸, 每节有二、三枝。枝头出五叶, 頗类石韦, 又

似芍药, 三叶相对, 夏秋开紫花, 有白花者。结石如小木瓜, 核黑, 瓤白, 食之甘美” ,

“ 今人谓之木通。而俗向所谓通草, 乃通脱木也” , “ 古方所用通草, 皆木通。” 对于木通

的植物形态描述得很清楚。并指出所谓通草应为通脱木。戈氏在其木通项注解、“ 木通, 本

经名通草, 陈士良撰食性本草改为木通, 今复有所谓通草, 即古之通脱木也, 故此不同两。”

戈氏在通草项指出: “ 通草, 即今所谓木通, 有细孔, 两头皆通。今之通草, 乃古之通脘木

也。宋本草混注为一, 名实相乱, 后人分出之卩0 ] 。” 指出以前本草文献错误之处。刘文泰

在《本草品汇精要》中将木通和通草分别收载, 各用其名, 并纠正其以前不实之说, 明确

指出: “ 木通, 出神农本经。主去恶虫, 除脾肖寒热, 通利九窍血脉, 关节, 令人不忘。疗

脾疸常欲眠, 心烦, 哕出声音。疗耳聋, 散癇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折№ ] 。”

卢氏经研宄并经实地考察后指出. “ 通草, 即木通。泽、潞、汉中、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

绕树蔓藤, 大者径三五寸, 每节二三枝, 枝头五叶。夏末开花紫色, 亦有白色者。实如木

瓜而小, 长三四寸, 瓤白核黑, 食之甘美。” 对其名称, 为什么叫通草作了进一步解疑. “ 黄

中通理, 故名通。草类藤蔓, 仍名草卩1 ] 。” 明杨崇魁云: “ 通草, 味辛, 气平, 味薄, 降也,

阳也, 阳中之阴也。无毒, 专泻小肠, 利勝胱, 又能通行诸窍, 故名之曰通草, 今人谓之

木通

从上植物形态描述, 性味功能等, 古之通草应为木通科植物木通。

3 古方木通、通草临证应用考释

《伤寒论》及唐宋时期中医药文献所载汤方用药, 基本沿袭《本经》所收载药物品种用

名。如《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的治疗忽暴嗽失声, 语不出之杏仁煎方( 杏仁、蜜、砂糖、桑

根皮、通草、贝母、紫菀、五味子) , 通音膏方( 五味子、通草、款冬花、人参、细辛、桂

心、青竹皮、昌蒲、酥、大枣、白蜜、杏仁、姜汁) [ 0 。所用通草, 应是木通科植物木通。

另外太半圣惠方》所收载的木通散, 《小几药证直诀》收载的导赤散亦是如此。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各种外感疾病和杂病辨证论治的要书, 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

较完善, 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其方世誉为“ 经方” , 世人“ 不敢摘破” 而沿

袭至今。《伤寒论》收方113 首, 共选用《本经》药物84 味, 交叉用于各个汤方中。后人研

宄其汤方药物时, 未注意药物品种名实的历史性。如当归些逆汤(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

甘草、通草、大枣) , 本方养血散寒, 温经通脉。全方为温经散寒, 养血通脉: 主治寒伤厥

阴, 血脉凝滞, 手是厥寒, 舌淡苔白, 脉沉细或脉细欲绝者。通草在其方中, 通行血脉。方

中通草能协助诸药通行血脉, 血脉流通, 寒邪得散, 阳气畅行于四肢而手足自温, 脉象自和。

如用现今五加科通脱木通草其功不能奏其效, 只有木通才有其能卩4 ] 。同理, 当归四逆加吴茱

萸生姜汤( 当归、芍药、甘草、通草、大枣、桂枝、细辛、生姜、吴茱萸) “ 之通草, 取其

活血祛瘀之义, 应是木通科木通才有其理。

4 小结

无论从本草文献药物品种的历史变异考证, 还是从《伤寒论》汤方中药物的实际功能与

所治疾病相适应情况来看, 其通草均应为现今之木通科木通。

对古代中医文献中的药物不能望名生义, 一定要注意药物品种的历史变迁, 进行认真解

读和翻译。临床中药品种应名实相符, 才能发挥其应有临床疗效。由于中药品种在历史上不

同历史时期的变迁, 直接关系到古代, 乃至现代医方的正确继承、研宄和开发应用, 以及该

品种固有的临床疗效。

编写或再版教材, 考证医方中药品种, 一方面要注意药物品种在不同时代的变迁情况

同时还要注意该药的实际药性功能, 所用药物必须与主治疾病相适应, 务使两者互相协调,

不能矛盾。对“ 经方” 宄、继承、开发、应用更应如此。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相关推荐
  • 阅读量:56
  • 阅读量:38
  • 阅读量:34
  • 阅读量:36
  • 阅读量:37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