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举人、进士、秀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古代的举人、进士、秀鸬钟召蜗才都是对读书人的称呼,其中他们所蕴含的内容有所不同。从整个科举之路来看,读书人大概可以分为童生、秀怪寄拮惋才、举人、贡士、进士五个等级,其中举人大致对应现今的大学毕业生,进士大致对应现今的博士生、秀才大致对应现今的高中毕业生。
详细介绍如下:
1、童生
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根据明朝史书记载,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童生一般对应现今的初中毕业生。
2、秀才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秀才不再是普通的读书人,身上开始有了“功名”的光环,可以享受普通读书人没有的特权,比如,免除徭役、遇公事可禀见知县、见知县不下跪、打官司时不能随便用刑等。
秀才一般对应现今的高中毕业生。
3、举人
秀才参加乡试考试通过的,称为举人。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
举人的社会地位较高,学识更为广博,一般上对应现今的大学毕业生。
4、贡士
中国古代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原指古诸侯推荐给天子的士。
唐、宋时,以州(府)、县科举考试(乡贡、乡举)中试者称乡贡士。明、清时,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士。清制称会试考中者为贡士,再经殿试赐出身,乃为进士。
贡士相当于现今的硕士毕业生。
5、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进士是古代科考的最高一级,对应现今的博士。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