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古文《谲判》

2025-04-11 04:17:00

翻译如下文所示:

乾隆年间,苏州乐桥有个姓李的后生,每天早晨起来在集市上卖菜,赚到狍知牌蟊钱来养活母亲。有一天,路上拾到一封银子。回家打开,里边标签上写着四十五两。母亲见到这银子,惊慌地说:“你一个穷苦人,计算你挣钱的能力,一天不过百文钱的福分。现在突然得到这么多银子,恐怕不是你的福气。况且那丢银子的人,也许丢的不是自己的银子,就会遭到鞭打责罚,甚至被逼迫偿还而出人命!”

催促他拿到原先的地方,以便等候丢银子的人。恰巧那人也到了,就还给了他。那人得到银子就拿着走了。集市上的人都怪他不表示谢意,想让他拿出一部分银子作为酬谢。那人不肯,狡辩说:“我的银子原先是五十两,他已经私藏起其中的五两,又有什么可酬谢的呢?”集市上的人激愤得全都嚷了起来。

恰巧某位官员到来,打听明白事情的原委,假装对卖菜的人生气,打了他五板子,然后打开封银的包指着那标签,对丢银子的人说:“你的银子原是五十两,现在这标签上只写着四十五两,不是你的银子了吧。”

拿起银子给了卖菜的人,说:“你没有罪而荒唐地被我打了板子,是我的过错了。现在姑且用这银子来补偿吧,你母亲所说的不吉利就算应验了吧。”催促他拿着银子快走。一市场的人都表示痛快。

翻译古文《谲判》

总案:

《谲判》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李氏子自始至终未见发一言,三位发了言的人物,也没有多少话,却话如其人,使之跃然纸上。李母的忠厚善良、推己及人、安分守己自不必说。遗金者那副自私无赖、恩将仇报的泼皮嘴脸,活生生勾勒出来,每一代读者恐都会有似曾相识之感。

最有意思的是那位官员,对两位当事人的不同判词可算是“因材施教”了,而那拙朴的言辞之中,却透出其机智和幽默。在封建官吏中,也真是难能可贵。是非善恶,民众从来都是心中有数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惩恶扬善,自然深孚众望。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