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高效率”阅读能力

2025-04-23 17:52:27

1、有效VS无效经常有人请我分享让孩子阅读理解能力、作文能力、表达能力提升的经验。归根到底,经验就是一条——有效阅读!孩子的理解力、写作力,都来自于“有效阅读”打下的基础。但在这么多年走进中小学,以及和各地家长的交流过程中,我深深地发现,很多孩子的阅读实际上都是无效阅读。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明确一个前提:书一定要进行分类。要分成高质量的书和低质量的书;要分成有用的和无用的书(“有用”和“实用”是两个概念);要分不同的阶段,读不同的书,这才能谈到有效阅读和无效阅读这个话题。好,再来明确一下有效阅读和无效阅读的概念。有效阅读:可以简单地把它归纳为,对一些相对比较高质量的图书,当然也包括经典作品的系统性学习,可以称之为有效阅读。无效阅读:对大部分段子、微博、微信等的刷屏行为,可以简单地归为无效阅读。当然,上面这个标准不是固化的,但有效阅读和无效阅读很重要的区别是——能够有效地区分知识和信息的差别。知识类的学习讲究系统化。如果用一种最简单的区分方法,可以通过阅读时间的长度来衡量。系统化的学习最好要达到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以上。说句题外话,朋友圈中常见的那种利用碎片时间打卡、背单词、背小古文的行为,确实是不错的信息摄入,但这种碎片化的信息类的知识,和系统化的知识摄入是两码事,哪怕“积少成多”,往往也只是信息的积累,而不是系统化的学习。真正提升孩子阅读能力的,是系统化的有效阅读。

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高效率”阅读能力

2、高效VS低效高效率阅读不是指阅读得飞快,而是在单位时间内摄入的知识浓度以及这些知识的有效浓度。说得直白点,就是在有限时间内,孩子吸收了多少有效的知识。有效知识的浓度越高,我们称之为高效阅读。反之,低效阅读就是指单位时间摄入的知识浓度非常低,是一些碎片无法整合的知识。所以,阅读效率的区分,并非是根据孩子的阅读速度快还是慢,而是有效知识摄入的浓度。大家知道,人类的学习有一个基本规律,那就是记忆需要系统化的记忆,而不是碎片化的记忆。电脑可以无差别地录入一切信息;可是我们人类的记忆,是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系统化的记忆,形成一个记忆块、一个知识块,这样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摄入。所以语文老师经常谈到有没有真正理解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其实就涉及到有效阅读和高效阅读这两个概念。很多家长也都有一种体会——孩子看书的兴趣挺高,看书速度也快,而且也确实看了不少书,但好像没什么长进,看完像没看一样,这很可能就是步入了“低效阅读”的坑。

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高效率”阅读能力

3、怎样整本书阅读这个问题看上去好闻赙酵枭像是废话——整本书阅读,不就是把一本书从头看到尾么?非也非也!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就推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对目前开始要用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学生来说,了解“整本书童终仕清阅读”更为重要。两三年前我也参与其中,和不少好友,包括一些特级教师、知名的《语文学习》编辑等,组成一个群体,一起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概念。“整本书阅读”其中最核心的概念是系统阅读。只有对相关知识的若干同类长文进行组团式深阅读,这样的知识才可能沉积下来,形成孩子的核心知识积累。而整本书、整套书的阅读,是深阅读的核心构成部分。可能有些小学生家长会说,“孩子毕竟认字量有限,只能看一些短小的篇目,现在谈整本书阅读、深阅读有些为时过早。”是的,在孩子的各个年龄段,适合阅读的书目、阅读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但作为家长,必须从一开始就明确知道——碎片化阅读往往带给孩子碎片化的认识,而整本书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完整信息体,从头到尾读完,对这本书会有完整的认识,对这本书散发出来的全息图景也能有更深的了解。一本书如同一个人,它的长度是构建厚度和丰富度的最基本逻辑。小文章短平快,读来消遣自然可以,但是长文章,才是累积、丰厚人生的最主要方式。这个理念的意义,会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步增加,阅读时间的减少,变得尤为重要。这些内容对小学生来说可能有些为时尚早,但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读书比的不是多,也不是快,而是读深读透,才是高效率阅读最重要的核心体现。

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高效率”阅读能力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