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下关于降噪产品,1MORE降噪圈铁试玩
1、另外开篇之前希望给大家科普一下降噪耳机的基本知识,另外上一篇文章评论有值友说要教育其它朋友做真爷们!!开篇抬头这个预览头图我是冒死拿着老婆从OCE买回来的砧板拍的!!!你说给不给力。(码完这篇文之后得用包装还原术)关于降噪技术的发展:
2、首先是降噪耳机的行业体量,从早期05年只有不到三百万的产能攀升到上千万水平,这几年呈现爆发性增长的降噪耳机市场相当火热。国内降噪技术领域方面南京大学、中科院声学等单位都推出过前馈式以及后馈式与数字DSP结合的方案逐步成熟并走入商业化阶段,甚至不少的降噪方案公司都能看到这两家的技术影响深远。
3、不过目前市场化方案领域,奥地利微电子(AMS)是依然目前市场上的国际主流,毕竟BOSE的降噪耳机技术并不对外商用化合作。奥地利微电子在主流中高端降噪耳机产品中,应用较多的是AS3435及AS3415两种方案,元器件对外围需求低而且稳定是其市场优势所在。国内也有通过单片机结合DSP形式实现降噪算法的降噪产品,体积较大同时底噪问题以及音质效果...
4、关于主动降噪耳机到底降的是什么噪音?生活场景中的噪音示意图中,可见绿色线的飞机噪音100-200hz区域最大超过60db,红色的是地铁中的100-200hz噪音部分也达到了60db,星巴克咖啡厅环境中噪音集中200-1Khz也接近50db水平。
5、其次是人耳听到声音范围是20-20KHZ,人声部分则在300-3.6kHz(音乐制作可达到86-8Khz调整范围),从上图就能看到为什么主流降噪耳机一般的降噪处处理频段是100-1000Hz范围,而最新的降噪耳机处理的频段要做到到100-2000Hz。当然人听觉中最敏感的噪音频段集中在100-500Hz的低频噪音范围,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地铁飞机和生活环境中的噪音区域,早期主流如BOSE 森海 索尼厂商一直都在追求该频段的降噪深度。
6、一般100-500Hz降噪深度可以达到30db已经是目前不错的水平,而500-2000HZ的噪音部分则成为考验厂家在技术方案和声学上的开发能力,BOSE的降噪深度和宽度两者取舍中,其实更多是在降噪深度方面的优势优异其它厂商,而不少厂家根据开发方案做不同类型的降噪针对,取决于产品市场和自身技术以及供应链来判断。
7、目前QC35和MDR-1000X新品在降噪技术上更多是降噪宽度较量中,索尼更多是音质上的听感优势明显而胜出。不过相比音质上需要分辨经验,噪音上尤其是人耳敏感的生活噪音区100-500hz范围降低10db就有明显感受,因此也会有不少网友倾向于BOSE,这也是BOSE降噪耳机用户和索法降噪耳机用户之间的口水仗差异点,到底降噪和音质哪个更重要。
8、毕竟降噪技术的确算是以毒攻毒的形式来降低噪音,本身对音乐中的细节和背景纯净感容易受到降噪信号的影响,这里边统潇瘵侃就是降噪算法在音质听感上的优劣问题。也就说降噪发展已达到了吃饱饭的阶段,但是谁的饭菜做的更好口感,更精致和符合口味又吃的舒心。这是未来的降噪耳机产品技术竞争风口所在,怎么做好降噪耳机的音质和听感才是目前降噪产品的人性化的核心问题。(其中技术领域又涉及到听觉心理学,大家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据说今年高通CSR也在加入降噪市场的混战,未来降噪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9、外观展示包装看起来还是壕,由于1MORE这款降噪拿了IF大奖自然红色标签广而告之。左下角是MFI官方授权标签,一般目前Lighting口耳机成本门槛较高,获得这个认证也并不容易。
10、包装内的配件排列也是考究一家公司的审美观,内页打开后还有透明塑料片覆盖用来保护配件和耳机,硅胶套有三种规格,还有附件椭圆型支撑硅胶套件三组。由于Lighting无法使用在飞机上也没有双3.5转接头,此外还附送一个线材夹子以及皮包收纳。
11、耳机外观方面颜值还不错,1MORE在这款耳机上做了精细喷砂、高光钻切、拉丝、CD纹雕刻这些工艺,事实上很多好的耳机工艺处理都涉及到很多行业内外的加工环节,甚至有时候我们要实现一些工艺还需要外发加工,只能说1MORE一些工艺环节,同行里也确实没几个敢去折腾的比它家强到哪。例如笔者自己做耳机也是找一家专门做手机机身后盖的加工厂做的,那数量上的成本分摊我就不想说太多了,说多都是泪吖!
12、和一般主流降噪耳塞的设计不同的是,这款塞子的声学结构上也比较下功夫,前腔体部分进行了出音嘴附近的调整,改善听感的均衡性和自然感。
13、后腔体部分也同样增加调音孔释放低频部分的能量,让整个耳塞的声音更加通透和低频改善层次与解析度,从前后腔体的结构来看,它们对外界噪音其实影响并不算大,但是一般降噪耳塞设计很少为了追求声音通透去这么做,或许1MORE考虑更多的是音质上改善过去降噪耳塞混闷的听感症结。
14、这款耳机采用Lighting接口设计,考虑到L口那3.3V和100ma的输出能力你要做好音质和降噪部分,这对于不少厂家来说还是有难度,特别是在降噪下的功能构建于L口耳机甚至比蓝牙耳机做HIFI路线更蛋疼,所以1MORE规划定制了自己的芯片A2。
15、A2单芯片集成PMB、BB、音频编解码以及降噪和一颗基于Cortex-M4处理器,相比上一代M3处理器再浮点运算和DSP性能提高到了1.4倍,例如MP3解码在Cortex-M3需要20-25Mhz,而在Cortex-M4只需要10-12MHz可谓效果拔群。同时A2芯片方案支持双麦克风降噪和回声消除,满足4路麦克风有源降噪并支持多段均衡器和低音增强功能,24位的音频处理。
16、A2主动降噪频宽可达100-2000hz降噪范围,平均降噪深度可达到20db也属于主流最新的方案应用,更重要的的是集成1more设计需求的功能,同时A2可以通过手机进行通讯来升级固件状态改善后期功能和算法。
17、1MORE这款产品降噪结构采用主流的前馈式双麦克风降噪设计,与主流头戴耳机的反馈式相比在设计结构上更考究人体工学设计,有意思的是麦克风滤网采用了金色处理显得很有档次。
18、为什么我们需要降噪耳机耳塞,很大程度是佩戴和隔音效果。因为每个人耳朵都不同,就算耳机设计戴的非常牢固,但在隔音方面耳塞产品依然针对环境中的低频噪音的隔音很糟糕。如笔者以前经常在机房里边呆或者是地铁飞机各种苦逼状态下,你会发现生活中买一款多好的入耳隔音似乎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很大程度普通耳塞不像定制耳塞那样深入耳道。
19、定制佩戴疲劳也相当沉重,对外耳廊和内耳道的压迫感较强烈,所以降噪耳塞的出现是解决了佩戴和隔音平衡上最优化。这款耳机佩戴上采用两组硅胶套结合的形式增加佩戴和隔音效果,事实上不少主动降噪耳机它的被动隔音做得越好,降噪起来自然更加。
20、使用感受首先是关于佩戴方面,从两种硅胶套两组都装上和只安装入耳套,你会发现增加耳塞外围硅胶套,实潢廿笪安际上我们一般叫做支撑套或者鲨鱼鳍套,你会明显勰皎略损感觉到支撑套可以佩戴的更牢固舒适,而且整个耳塞的佩戴上受力更加均匀舒适。麦克风部分则离嘴部的距离比较适当,实际测试通话的录音质量还是相当不错的,部分主流产品在佩戴时把麦克风做的太远让拾音做的不够理想这点也是比较常见的毛病。五维按键设计很有趣的一个按键,集成前后切歌播放暂停和音量大小调节功能,侧按键上下拨动可以开启降噪开关。一般情况下不用去摸索多个按键,只需要一个按键完成所有的设计,实际上这也是相当让人用了会上瘾的节奏。不足是线控部分做的较大,相比我试过的BOSE QC20 B&O H3ANC等耳塞相比,线控的重量大小控制比有电池的产品要轻盈不少,但是对比华为AM180这类从3.5取电的产品来说要大和重一些。
21、降噪场景效果测试:马路上车水马龙的降噪效果相当明显,不少车声筐毙险裆变得小而远,路段行人的喧哗也降低不少,较近的车辆鸣响还是会有少许但不影响听歌,甚至听歌时音乐的响度基本掩盖了大部分环境噪音只剩下少许。而笔者走到地铁等环境尤其是在车厢内行驶中的机动噪音和风噪降噪较为明显,但是降噪的深度却不算太强烈。对比BOSE QC20来说降噪时降噪的声音发出的让人心理感觉烦躁郁结的降噪信号也明显较少。而开启音乐时也会感觉降噪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比BOSE更为融洽,这一点降噪路线有点像B&O的路线,不过降噪效果方面在频宽则更为给力一些,可以说1MORE在宽度和深度方面更偏向对音质和宽度的追求,特别是让不少人无法接受的降噪信号对听觉心理产生的恶心感有很好的降噪信号上的听感改善,这一点比SONY MDR-1000X更为理想一些。而在广场或者商场内,环境噪音较大但是并非是低频稳态噪音为主的环境里,降噪效果针对的也是离你较远处的人声和环境噪音频段为主,较近的行人声音还是能听到,不至于降噪时影响你判断走路的辨别判断,不过部分人听力不好的还是不建议在走路或者过马路时佩戴,1MORE的这个降噪算法虽然避免了马路杀手的一定概率,但是对部分电动车辆它依然具有较高的潜在隐患。
22、音质部分:这款耳机的音质可以说是其产品卖点最优势的地方,实际上降噪同时发出降噪声音信号和音乐信号的聆听同时,人的耳朵接受多个信号频率,会很容易影响音乐中的听感细节部分,人类对这种听觉的心理反馈的舒适度取决于算法在听觉心理上的影响。1MORE算法中通过降低对低频以及部分频率的处理深度,获得了在降噪时较为纯净的声场空间,对比早期的BOSE耳机和新型BOSE耳机你会发现算法也是主要改善在低频的降噪深度调节,甚至是中频噪音的部分改善,对于人声和乐器也起到关键的作用。笔者在测试时偏好鬼太鼓座除了音色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对声场背景的纯净度和景深变化上可以作一熟悉的判断。例如在响动天地专辑里,3 鬼太鼓囃子”04「竹籁」的声场部分和现场的录音做的相当不错。由于具有干净的空间和低频节奏很适合判断降噪时对低频部分的调整和声场污染部分。一般国产两三百挡位,降噪和声学部分往往让降噪耳机做的声音不够通透干净,而1MORE这款塞子整体声场的纯净度有很好的改进,相比起BOSE的声场和景深也更加具有优势,虽然低频没有那么强烈肥闷的感觉,但胜在低频节奏的弹性在空间中具有圆润明快的听感舒适度。低频缺点方面不算太硬朗,稍微有点宽松舒适的走向,低频力度和质感两者取舍偏向舒适,不紧硬和过大的低频量使得即使是在听人声和看电影都能兼顾起来。而中频人声部分这是降噪耳机里边最难过的一个梗,因为设计上出于隔音上的考量,中高频部分几乎完全体现不出那种干净顺滑的空间与人声间的融洽细节。即便是老歌如陈慧娴专辑中的娴情三十里的(人生何处不相逢),主流的降噪耳机会把本身一首较为好听的老歌演绎的后闷不堪。反倒是这款塞子没有新型圈铁的衔接刺激,中高频以及整个人声的清晰度表达非常温润悦耳。相对比起同价位有线非降噪产品的声音走向也有并不少的竞争优势,甚至在听感方面略比1MORE的DLC多单元圈铁耳机更加温顺的走向,当然人声解析水平会稍微差于自家旗舰,但是高于不少的动圈降噪产品。
23、测试高频方面会是很多降噪耳机频宽上的照妖镜,因为不少蓝牙降噪高频方面做的确实受制于前端,可以说高低频全靠DSP补偿这点完全不是什么问题。可是降噪过程越往高频表达骀旬沃啭时,很容易因为低频降噪信号影响高频的通透感和音色,所以很多降噪耳机高频音色不够通透也是一个主流问题。对比起主流降噪耳塞比较干硬的高频部分,1MORE这个圈铁架构确实高频方面有很大优势,当然很多人也会觉得圈铁也非得扯一下衔接。不过体现在这个塞子的衔接上尤其是高频部分的确很顺滑,可能笔者测试机器偏爱iphone5C,它的L口输出和IPHONE7以及IPADPRO10.5以及MINI4甚至是新IPAD每个IOS设备的高低频素质都有听感差异,特别是IPADPRO12.9的高频则会明显比较暗一些。(我指刚上市的这一代新IPADPRO)从高频整个音色来看,高频控制比较悦耳,超高频部分合理削峰在听感上既可以做到小清新和空灵的乐器细节的表现,又不会感觉乐器的音色变得单薄,反而比较圆润富有一定的质感又不会过于僵硬呆板,算是历代1MORE圈铁产品里最理想的做法套路。但它却是用在非音质竞争为唯一目标的降噪产品,所以我还是感到有些意外。
24、总结实际玩下来Lighting降噪耳机市场上也就那么几款,做的比较好的也就小鸟利勃登和1MORE还有JBL,当然如果考虑到听感方面,1MORE确实这一波无需太多口舌在一些卖场的试听中你会发现,实际上国产在降噪技术方面并不比国外产品差。当然1MORE也确实将降噪耳机的功能性转移倾向音质,我觉得这在竞争中不容易被没有对比的用户去发现,原来降噪耳塞的音质和听感也可以做到也有这样素质听感,我会建议大家有机会在线下卖场带着IOS设备去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