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3]阴虚阳亢型的针刺疗法
1、75%酒精常规消毒
2、攒竹,泻法。【取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解剖位置】有额肌及皱眉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3、四白,泻法【取穴】位于面部,双眼平视时,瞳孔正中央下约二厘米处(或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解剖】 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4、下关,泻法【取法】位于头憧钏荭拜部侧面,耳前一横指,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下关穴意义:胃经提供头部的气血物质在此分清降浊。【解剖位置】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撼鬈幕鸿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5、风池,泻法【取法】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或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是。)【解剖】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6、太冲,泻法【取法】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锟侯希哇处(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解剖】在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7、太溪,泻法【取法】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解剖】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之经过处。太溪穴意义: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
8、【操作方法】 针刺得气后,行捻转补泻手法,留针10-15分钟。【疗程】 每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