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孤菌病防治方法
(一)病原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直或稍弯曲,两端圆形,单个或2个相连,没有荚膜,不抗酸;通常为极端单排赆呦痈鞭毛,也有丛毛的;TYE平板培养基上的菌落呈淡黄褐色、半透明、圆形隆起、边缘光滑、有光泽;生长温度5-30℃,适温为20-25℃;pH6-9可生长;β型溶血;有机化能营养菌,既是呼吸型,又是发酵型代谢;水解精氨酸,精氨酸脱羧酶阳性;对弧菌抑制剂(0/129)敏感;产生毒素。脱氧核糖核酸中鸟嘌呤一胞嘧啶碱基对含量为43摩尔%-46摩尔%。
(二)流行情况
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可通过受损伤的皮肤及口而感染;饲养过密,水质不良,水被污染,投喂氧化、变质的饲料等所引起的刺激反应,是发病的诱因。如欧洲鳗在含铜量少于6微克/升的淡水中,不发生任何异常,而在含铜30-60微克/升的淡水槽中,就发生弧菌病。对鳗弧菌敏感的鱼有虹鳟、鳗鲡、香鱼、大鳞大麻哈鱼、银大麻哈鱼等;人工注射可使虹鳉、美洲红点鲑、鲫、银鲫、鲤、乌鳢等发病。且不同血清型的鳗弧菌的敏感鱼类也有不同。该病流行于夏季,死亡率高。
(三)症状
鳗鲡患病时,体表点状出血,其中尤以腹部、下颌及鳍为明显;严重时,躯干部皮肤发生糜烂;肝脏、肾脏肿大;肝呈土黄色、点状出血;有的病鱼腹腔内有腹水;有时还有肠壁充血,肛门红肿,躯干部形成隆起,或出血性溃疡。虹鳟患病时,体色发黑,鳃贫血,有的部位淤血、出血;眼球常突出,鳍及眼球也出血。躯干部皮下和肌肉发生脓疡,体表形成较大肿起,肿起处皮肤出血;如脓疡形成在深部肌肉,则往往在体表不显肿起,肌肉各处有小出血点。有时经皮感染,引起表皮糜烂、白变,竖鳞,鳞片脱落,发生溃疡,鳍出血。肛门红肿,排出黄白色黏液状粪便,且常带血;肝脏、肠和生殖腺上可见弥漫性出血和点状出血,肠管内有带血的黏液状物。
(四)诊断
因弧菌病的症状,有些与赤鳍病、疖疮病、溃烂病等相似,因此诊断时,必须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鳗弧菌可以用下列快速诊断法:
(1)用鳗弧菌11株制作多价羊抗血清,用杀鲑气单胞菌及假单胞菌吸收,吸收后的抗血清做载玻片凝集试验,就能很容易鉴定鳗弧菌,认为有用于诊断的价值。
(2)用间接血凝抑制反应来诊断。羊红细胞用鳗弧菌菌体酚、水混合液抽出抗原物质(脂多糖类)吸附,这叫致敏羊红细胞;再制作病鱼患部组织的抽出液,将它同羊抗鳗弧菌血清混合,组织液中如有鳗弧菌抗原物质,抗血清中的抗体被中和,再让混合液与致敏羊红细胞作用,如不产生凝集反应,就可判断为鳗弧菌感染。(3)单克隆抗体技术。(4)核酸杂交技术。
(五)预防措施
1.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进行消毒。
2.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优质饲料,保持水质优良、稳定,提高鱼体抵抗力。
3.灭活菌苗接种方法有:
(1)腹腔注射效果最好,且产生免疫效果最快,菌苗用量少;但太麻烦、易伤鱼。美国采用此法预防虹鳟鳗弧菌病,鱼先用甲氨基苯甲酸乙酯麻醉,然后每尾注射0.1毫升。
(2)浸浴法较为常用,107个菌/毫升浸浴5分钟;或104个菌/毫升浸浴3-6小时均有效;0.94克(湿重)菌苗/升,含5.32%氯化钠高渗3分钟,免疫期为113天。
(3)喷雾法每立方厘米7千克压力,距离15厘米,喷5-10秒钟,每克载体含0.01毫克湿重菌苗。
(4)经口投喂缺点为菌苗用量大,且要连续投喂多次。每千克鱼每天投喂湿菌苗4克,连喂30天有效。
(六)治疗方法
(1)外泼消毒药2-3次,每次间隔1-2天。
(2)同时内服药饲,每千克鱼每天用50-100毫克磺胺—5—甲氧嘧啶,或40-80毫克璜胺—6—甲氧嘧啶,或强力霉素10-20毫克,或舒鳗1号200毫克拌饲投喂,连喂5-7天。磺胺类药第一天用药量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