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处理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相互联系
1、国内大循环:供需两端齐发力;需求侧,稳住就业基本盘,深挖消费潜力,消费、投资是内需的两面大旗,考虑到近年来投资占我国经济比重不断下降以及其偏供给侧的特征,消费对保障内需的重要性持续上升。疫情发生后居民收入、就业压力凸显,居民消费意愿也在收入预期和疫情余悸的制约之下明显回落。考虑到「国内大循环」对一国需求的内在要求,亟需通过稳就业、稳收入政策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承托「出口转内销」的同时保障社会再生产的国内循环。
2、供给端,「实体+金融」供给侧改革并驾齐驱,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与供应链补短板,近年来,伴随着基建、地产的「产出-投资比」持续回落,传统逆周期调节所导致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开始凸显,如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宏观杠杆率高企、房价持续攀升等现象,甚至进一步导致了对居民消费和中小企业融资的挤出。在「国内大循环」的政策思路之下,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延续,亟需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如「两新一重」等有效投资,同时推动电商、直播等「互联网+」新业态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形成就业、消费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大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防范地产、基建对资金的虹吸并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同时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带动企业活力,形成内生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此外,为维持产业链的安全性,也需要深化产业链、供应链补短板,保障国内经济循环的完整性。
3、国内国际双循环:平衡而非取舍;「国内大循环」的意义更多在于「防风险」和「补短板」,重点保障极端情况之下的国内生产链和供应链稳定运行,并非完全摒弃国际分工,更不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向。回顾历史,从丝绸之路到大航海时代,再到当下的国际贸易分工体系,尽管全球化会遇到诸多障碍,但全球贸易始终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于中国而言,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之下,中国绝非闭门造车,而是通过重塑国际产业链、贸易链布局使其更好的为国内循环服务。这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应有之义。
4、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拓宽外贸「朋友圈」,另一方面也要推动产业升级以保障「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发达国家相继推动制造业回落本土,当前全球化逐渐呈区域化、本土化的特征,在此背景之下,中国更需要拓宽「一带一路」朋友圈,持续深化与东盟、日韩等周边经济体的双边贸易,拓宽供应链的广度。另一方面,当前中国主要出口商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越南、印度、菲律宾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凸显,「中国制造」也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大「中国制造」的技术附加值,并占据供应链上游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