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志摩之张幼仪才是真正适合过一生的那个女子

2025-04-21 09:29:10

1、最近在看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颇有感受,让我又重温了一下当年念高中时候读到的再别康桥,当初只觉得这诗写的很美,还透露着离别的不舍,但是懵懂的年纪并不懂的背后的故事,如今看了一部有关徐志摩的情感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才重新认识了当年写这首诗的背后隐含了多少的无奈,不舍,和伤感。徐志摩是新月派现代诗人,更是一位浪漫主义者兼诗人。志摩的一生也是追逐浪漫爱情,飞蛾扑火的一生,太过于理想,以至于有点儿不食人间烟火。注定过不了正常人要过的生活。

2、能写的出这样一首浪漫感人的诗词也是太招女孩子们喜欢,我想在读再别康桥的时候没有几个女孩子是讨屿褙湓仗厌排斥徐志摩的,在那个青涩的年纪有多少女子梦想自己也能收到这样终璀戟弋浪漫感人情怀的情书哦。但是看过电视了解了其中的奥秘之后一时让我极度反感痛恨排斥甚至觉得恶心徐志摩,在妻子怀孕的情况下为了追求唯一之灵魂伴侣林徽因抛弃妻子离婚,当妻子张幼仪告诉他自己怀孕时,他说了一句令人吃惊的话:打掉他!那可是他自己的亲骨肉啊,如果拿到现在就是典型的渣男,同为包办婚姻受伤者,徐志摩在明显的责备张幼仪是她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张幼仪嫁到徐家,唯公婆,丈夫是从,从没真正为自己活也没半点自己的自由,张幼仪也说的好,你向没有半点自由的人寻求自由,不觉得很可笑么(差不多的意思)。徐志摩当初咆哮:那我为什么不能娶自己心爱的女子,不能真正拥有爱的结晶而是昏昧的种子。徐想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徐便一走了之,将张有人撇在沙士顿。1921年,张幼仪产期将近,无奈之下,她给二哥张君幼写信求救,她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去向,去不予理睬。直到1922年要办理离婚手续时,才找到柏林。离婚前,张幼仪从英国写信告诉二哥张君励 (当时在德国),君励回信的第一句写道:“吾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不仅不恨,还说是等同于失去父母。天哪!这种胸怀,这种评价!就是当今社会也极为少见。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伤中振作起来,回国后还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最可贵的是,她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在离婚后的一二十年间并未改嫁,自己抚养孩子成人。徐志摩死后,她为公公送终,为徐志摩立碑算起来张也不是旧式女人,还曾任女子银行副行长。能够做到一方面是因为真正的爱徐志摩,另一方面也见证了张幼仪的大度气魄,懂得感恩有道德的一个人。相比徐志摩和另外两女子的爱恨情仇要实在的多,更值得让人颂扬,而作为浪漫诗人的徐志摩可能也是因为这点注定成不了大气候,性格上不会有宽广的胸怀和凛然气魄。张幼仪虽然被抛弃但是后来自己活得有自爱,有尊严,有价值。

走进志摩之张幼仪才是真正适合过一生的那个女子

3、张幼仪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她并不恨徐志摩,甚至觉得徐志摩在几个女人中,最爱的应该还是她。但她始终无法原谅林微茵,认为林微茵既然爱徐志摩,却不嫁给他,造成徐一生很苦。张幼仪活了八十多岁,在美国死的,三个女人中,数她活得最长,她是最后的胜利者。在我看来张幼仪才是真正适合过日子的人,她活的那么坚强,倔强不屈,没有林徽因的清纯可人,也没有陆小曼的妖媚艳丽,但她懂得怎样生活,懂得真正的活出自我,虽然也是大户人家出生,但是让人感到得是贤惠朴实,温柔可亲,踏实有安全感。就连徐志摩的父母都把她当做自己的亲身女儿对待,宁愿跟她住一块也不愿和儿子在一起。即使后来徐志摩和陆小曼结为夫妻,他们也只能是只有挥霍,浑浑度日,没有真正体会过一天夫妻之间才米油盐的生活,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更像是情人的生活而不是夫妻生活。更是由于陆小曼挥霍无度,及后来陆小曼吸食鸦片,让徐志摩生活更是做襟见肘,一件衣服要穿好久好久,衣服破了陆小曼都不会给缝,这样的寒酸境况下还是张幼仪帮其做了套衣服,有好多次都是张幼仪替他解决经济上的燃眉之急。想想也是为徐感到悲哀和心酸。从本质上来说陆小曼就未尽过做妻子的责任。更加说明张幼仪才是真正适合徐志摩过日子的那一个人,如若当初不和张离婚,可能徐志摩的一生也就不会过得那样跌宕起伏,那么早结束他可怜可叹的一生。可只是叹息徐志摩为何就对张幼仪没有一丝一毫的爱情可言?

走进志摩之张幼仪才是真正适合过一生的那个女子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相关推荐
  • 阅读量:22
  • 阅读量:69
  • 阅读量:46
  • 阅读量:21
  • 阅读量:35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