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口吃早发现、早干预
孩子口吃早发现、早干预 两到六岁的孩子处于语言发展的高速阶段,此时孩子可能在说话的流畅度上出禊耗髻编现困难,尤其是在开始一些句子的时候。这时有些家长会开始担心,我的孩子是不是口吃了?这样的现象会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如果孩子真的口吃了,应该怎么办? 造成孩子口吃现象的可能原因有很多,如家族遗传、心理因素(如过度惊吓、自卑、恐惧等)、先天发育迟缓(如口肌不协调,语言组织和输出能力慢)、模仿和暗示等。 当家长怀疑孩子是否口吃时,首先应该观察孩子日常生活中说话时的状态,看看是否出现了以下讯号: 1.单个字有多次的重复:人们在讲话时偶尔会出现重复、停顿或修正。而口吃的孩子往往会在单个字或音素上出现多次重复,而不是重复一个词组或片语,这是决定孩子是否有口吃的一个重要临床现象。如“我我我想要玩这个玩玩玩具”。而且,一般情况下的重复只是重复1、2次,但口吃者会出现多达6次的重复。 2.拖长音节:口吃的孩子在说话会拖长某个音节,造成不连贯。摩擦音类型的辅音常会造成口吃,如x\sh\f等。 3.停顿:这种停顿可以分为非填充停顿(如在词组的字间作较长的停顿)和填充停顿(如用一些插入语“呃”等进行填充)2种。 4.代偿动作:可以观察到在讲到某个字时,会出现一些面部肌肉的抽动,摇晃头部,眨眼睛等代偿动作。 5.出现音调和音量的提高:在讲话过程中会有不自然的音调或音量的提高。 6.肢体紧张:大部分口吃者在口吃时会伴有耸肩和脖颈紧张的情况。还有的孩子在说话时,有嘴型但是没有声音,并且面部肌肉紧张。 部分孩子在出现口吃现象后会慢慢自行消失,但如果孩子口吃持续了半年以上,应该给予重视,及时介入言语治疗干预,带孩子去专业言语治疗机构进行咨询,让言语治疗师给孩子评估孩子的情况后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如口肌协调能力弱而导致说话时出现停顿或中断的现象,此时要进行口肌训练,提高下颚分级调控能力,舌的灵活性和定位能力等。如果是因为气息调控能力较弱,则可以通过气笛套装,持续性呼吸管,泡泡水层级训练等循序渐进加强孩子的气息调控能力,学习在说话时恰当的换气。 此外,还要配合打拍子训练、断句训练调整讲话时候的语速。同时,还需要通过小组课中讲故事、朗诵、给定主题演讲、辩论等方式加强语言组织和输出能力,提高逻辑表达能力,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语言学习的环境可以提升他们表达时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