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清源——儿童社会体验公园卖的是什么
儿童社会体验公园如何定义?
儿童社会体验(也称:儿童职业体验)这种商业模式最早起源于北欧,后来被引入阿根廷,但是仅以一种教育科目在学校内试行,后来美国的团队把它设计成一种娱乐的项目,之后把这个商业模式出售给一家墨西哥公司,这家公司就是Kidzania。
自1999年在墨西哥成立了全球第一家儿童工作主题公园Kidzania以来,儿童社会体验公园已经在全球遍地开花,迪拜和日本的Kidzania儿童城、美国Wannadocity室内角色扮演主题公园、台湾Babyboss职业体验任意城、韩国HAJA职业体验中心都非常受家长孩子的欢迎,各国场馆运营火爆,全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均满客。
中国的成长湾儿童社会体验公园,是融道中国(以下简称Rong)推出的委托经营管理品牌。是按照2/3比例打造的高仿真微缩儿童城市,拥有严密规划的街道设计、高品质职业场所、真实有趣的体验道具。这里有医生、警察、消防员、航空乘务员、电视节目主持人、报社记者、演员、厨师等众多社会角色,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喜好的职业进行体验。这里有和蔼可亲、训练有素的辅导员,他们引导孩子进入不同体验常规学习相关行业知识。孩子们不但可以将赚取的劳动报酬自由支配,更能从中收获知识、培养自信、实现梦想。
儿童职业体验所属行业?
儿童职业体验的行业归属一直是业内的热议话题,各方观点不一,就连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目前也没有清晰的界定。争议主要围绕两个归属方向:教育或儿童游乐。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它属于商业地产或文化创意产业。对于行业属性问题的争论,从表面上看意义并不大,但基于场馆核心价值设计、消费者营销诉求、以及争取政府支持等关键方面的考虑,这种争论尤为必要,这一问题的明晰界定,关乎整个行业的在中国的发展命运。
观点1:归属儿童教育行业
在中国,儿童职业体验被认为是中国教育体制一种重要的补充,介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社会实践大课堂”,受到了教育界和家长们的热情关注,归属于教育行业便是情理之中,很多儿童社会体验公园也以教育属性为核心建设场馆,并用以营销诉求:
昆明金魔方,与云南省教育厅提出的教育政策“三生教育”相结合,为孩子们提供以“生命、生活、生存”为核心的“三生教育”成长实践平台,旨在遵循育人规律,培养学生健康心智,提高生存、生活和创造的社会能力,形成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健全人格。
长沙酷贝拉,中国首家儿童体验教育基地,以3—15岁的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以社会生活仿真体验为经营内容的寓教于乐一体化项目。酷贝拉始终围绕着“为了孩子,属于孩子”的核心服务理念,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课外社会实践型教育产品。酷贝拉始终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以行业标杆的身份成为中国少年儿童综合能力的“供应商”。
观点2:归属儿童娱乐行业
儿童职业体验简单的讲,就是小时候过家家的豪华升级。通过高度逼真的设施道具和场地模拟,以游乐形式和嘉年华的风格进行狂欢,这是一个高度模拟现实并充满乐趣的‘过家家游戏’,让儿童在娱乐中体验大人的生活世界,让儿童在参与中学习社会的知识。具体而言就是儿童通过扮演体验各行各业的成人角色和职业,在玩乐中了解真实的成人世界和社会的角色扮演型乐园。
如何界定一个行业的归属,根本的问题是要搞懂这个行业卖的是什么产品,然后依照产品的综合属性来定论。产品是消费者消费并且能够带走的东西。而体验者来儿童社会体验公园消费并且能够带走的是什么?体验感受!“体验感受”是儿童社会体验公园的产品。从这一点来定义行业属性问题我们就明了了, Rong认为,娱乐是儿童职业体验行业的第一属性,教育属性是其高附加值。
儿童职业体验卖的是“体验感受”
综上各方关于儿童职业体验行业归属观点对比,不难发现,儿童职业体验这种模式其实是以娱乐的方式,表达了儿童社会成长中极其缺失的教育性,这也正是社会对于儿童职业体验最寄希望的成功模式——儿童成长教育。
当然,从中国的教育政策背景到家长对孩子的育教观念出发,普遍认为纯娱乐性的儿童项目总是在“误人子弟”,儿童纯娱乐性活动总是被家长所排斥。故在中国,“教育”意义成了众多儿童社会体验公园的主要诉求。将娱乐性与教育性有机结合,形成目前国内比较适用的寓教于乐的“成长教育”式体验新模式。
清晰了行业归属问题与产品属性,有助于儿童职业体验产品的核心设计,帮助运营人从场馆规划、装饰装修、流程设计、客户服务、氛围营造、品牌传播等全方面考量顾客体验感受。
(文章摘自:Rong融道中国-儿童商业创意研究第一季《儿童职业体验本土化实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