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小技巧,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动力
1、一、时间延迟法时间延迟法是一种有目的的、适当的等待方法,就是在孩子已经有了主动表达的意思,并且我们能够确定孩子已经学会表达的词句时,我们可以等待3秒左右,给孩子留一个独立表达的机会。举例来说,我们要与孩子在喜欢的床垫上玩“炒黄豆”(两人背对背,同时举起一侧手臂共同钻过去翻转身体180度)的游戏,孩子很想玩了但是床垫还没有铺好,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不急于帮孩子把床垫铺好,等待孩子说“快铺好、快铺好”。这就是利用时间延迟法来创造语言使用机会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等待5秒后孩子还不能独立表达出他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最好能及时给予辅助,增加孩子成功的机会,减少孩子的挫败感,维持语言学习动力。
2、二、打破常规法打破常规法就是打破孩子日常习惯性的活动步骤,或者在日常程序中给孩子故意制造一些变化,目的是为了引起孩子的好奇、引出相应的语言。例如,每天早上我们都会给孩子穿他的小衣服,有一天,爸爸可以故意拿妈妈的大号的衣服给孩子穿,孩子会意识到这不是他的衣服,说“不对”。此时妈妈应该立刻对孩子的这一行为(说法)给予肯定,并拿出正确的衣服给他穿上,这样就可以适当的扩展对话的范围。
3、三、故意设置障碍法故意设置障碍,是给孩子故意制造困难,刺激孩子向大人提要求(即“说话”)。比如将孩子喜欢的物品放在他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他看得到但是拿不到,就要想办法去向大人寻求帮助,此时我们要求他“说出自己的需求”,才会把东西拿下来给他。那么这种情况下,就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孩子的“说话”动机,完成与孩子的对话。
4、四、遵循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兴趣是动力的起源,也是引起孩子注意的基础,更是维持孩子动力和注意力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有一个原则是:跟随孩子活动,即让孩子选择他喜欢的活动,获得孩子的注意力,然后教孩子相适应的语言目标。举个例子,某一时刻孩子比较喜欢吹泡泡,那我们就不能强求孩子坐下来和我们配对、玩积木、认识卡片等等。但是在吹泡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孩子互动,教孩子学习和吹泡泡相关的语言,比如“这是什么?”“这是泡泡水。”还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提要求,如“帮我吹泡泡”等等。这样子的活动教学就是遵循孩子兴趣的,也即是能够提高孩子学习动力的。
5、五、利用合沾咎悉能适的机会1选好时机提供给孩子反应或辅助家长的问题、要求或指令必须在孩子有适当行为出现的时候,洹彭岣啬而不是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2巧用中断或停顿在教学或游戏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中断或停顿技巧,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家长在陪孩子玩荡秋千时,孩子玩得很开心,家长此时突然停下秋千,孩子在当下可能会说“推我,我要荡秋千”,这就是给孩子提供了很好的机会。3捕捉生活中的机会在自然的、适当的情境下捕捉机会进行教学是最好的。例如,孩子想喝水,他走到水杯旁边,这个时候我们家长可以辅助孩子说“打开”,这就是一个学习表达愿望、要求的机会。4设置障碍创造机会指在活动过程中有目的的设置一些障碍,为孩子提供表达的机会。例如孩子想吃饼干或薯片,我们家长可以把盒子的盖拧的更紧一些,孩子自己打不开,这时孩子会看着妈妈,跟妈妈说“帮忙”,然后妈妈立刻过来帮他打开盒子,满足他的要求。5提供选择的机会指在与孩子互动、活动过程中,我们应提供多种机会让孩子选择,容许孩子接受或拒绝一个或几个活动;当孩子做出选择(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肢体语言)后,我们都应该顺从孩子的选择,立刻做出相应的反应。
6、六、给予及时的奖励(即强化)1奖励的应是孩子的正确表现,且必须及时例如,孩子喜欢玩积木,确定目标行为是:孩子说出“拿积木”,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孩子说“拿积木”之后,立刻给孩子积木。2奖励应直接、自然:与任务有直接的联系比如说孩子看到积木说“积木”,这时我们家长可以把积木作为奖励拿给孩子,而不是其他的糖或者饼干什么的,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知道他所说的语言与获得的物品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也才能提高他学习语言的动力。3奖励孩子的努力:即孩子与任务有关的、想要完成任务所做的正确行为比如当我们教孩子说“mao”,孩子很努力开口,但是只是发出了“ao”的音,此时虽然孩子没有正确完成目标,但是有努力做出模仿的行为,这是我们也要给予奖励。也就是说,无论孩子是否完成任务,只要他做到了与任务有关的、合理的努力,我们都可以给孩子奖励,以刺激他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