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回顾强化 ——切题与表达(1)
1、一、关键词意识
2、二、内在关系(一)、前提关系当……时,要(更要)……面对……,写……(例:面对喧嚣,回归宁静)对……来说,……在某种意义上……(二)、因果关系(由果溯因)因为……所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三)、对立统一关系1、指向不同,明确所指而统一。例:(1)、瞬间(时间)与永恒(生命、美、精神)有限/无限 时间桥头,花香满径 (2)、忙/闲:“偷得浮生半日闲” 忙于事而闲于心 忙于事而闲于思,在忙碌中放逐了思想 忙于思而闲于身,思想不停地运转而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2、地位不同,分清主次(内外)而统一。《简单之上》《简以致远》 虽然……但是…… 而 更 …… 真正…… 例:(1)我们要关注(……)价值而不是价格 (2) 用理性引领热情 用热情点燃理性 (3)主角、配角、道具、背景 原作者/译者 (4)形式与内容(有意思与有意义) 文化(生命、艺术)传承,不拘泥于形式,要传其神韵 反面:一味(过度)追求外在形式,忽视本质意义刻意作秀,失却本真。3、阶段不同,懂得发展(转化)而统一。 更好的你,更美的世界 例:(1) 在平凡中追求灿烂,在灿烂中懂得平凡 在平凡中创造伟大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在生命的灿烂中恪守着那份平凡也是难得可贵的。 (2)读者、作者 (3)过去、现在和未来 传统与现实 传承与发展 我们活在历史(文化)里 文化(历史)活在现实里4、境界不同,明确高下(追求)而统一。超越……走向更深的蓝 我们都是彼得潘 例:(1)个体与群体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2)在小我中活出大我 (3)我们最爱的是自然,然后才是上帝。对立:字面、外在统一:内在、关系、统一体例:知道多/少
3、三、文章落实 1、标题 先行 2、观点 明确 3、关键语句 紧扣 4、素材(正、反) 统一体 例: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从人们生活中刪除细节。 作家张炜:在阅读与冥想中,我们寻回了久违的细节。 如何将细节落到实处他出发,走向小屋。 迎面吹来的风假造着阿尔卑斯山脉中年不化的雪顶上裹挟而来的冷冽与清新,在自然博爱,雄浑的感召下,他摸出纸笔,席地而坐,从容写下一串文字: “······这里群山无言而庄重,杉树缓慢而精心地生长······” 这段文字,泛着现代特有的铅墨香,辗转来到我面前的书桌······沉静的蓝色封皮上镌刻着他的名字:海德格尔。 这是德国现代哲学史上的一次细节化事件米勒的妻子卡特琳娜·勒梅尔一直支持着他,是他苦难生活中温暖的伴侣。他的妻子几乎就是那幅《喂食》中的年轻母亲:一身布衣的母亲坐在木凳上,手里端着碗,给孩子们喂饭。三个小女孩乖巧地坐在门槛上,一个个仰着头,张着嘴,如嗷嗷待哺的小燕子。母亲专注而深情,如一只辛劳的母鸟喂养她的孩子。也只有这一张张笑脸,才是贫寒生活给予母亲的一缕欢颜。年幼的孩子不懂母亲内心的煎熬,不懂父亲为生活所迫的挣扎和艰难。想必不远处,破旧石屋的尽头就是田地,父亲正在田里耕耘,挥汗如雨……此时,微风拂过母亲鬓角的秀发,枝头的小鸟在风里睡着了…… 原来,世间一派安宁祥和,岁月静好,都在母亲的一粥一饭里,都在米勒的画里。 这是法国现代美术史上一次细节化事件
4、•材料运用生硬,生搬硬套,不够自然—— •阅读积累如何运用到位—— ••还有那个只能循环于固定线路的公交司机威廉西米洛,他厌倦了每天重复而快节奏的生活,于是他选择劫持自己开了十七年的大巴“No. 1310 ” 逃离。路上他听搭顺风车的水手讲海上冒险的故事,萌生了他看海的冲动——去看真正的海和成群的水母。月光下,他在海水里畅游,看那远处的灯塔,他激动地说:“在月光下洗澡,真舒服!” •这是一个多么会享受生活的人啊!我不禁想为他拍手叫好!····· •——不禁想为他拍手叫好!点燃生活的,不恰是生活中容易被删除,又容易被寻回的瞬间和细节?
5、•行文中如何巧妙点题—— •行文内在逻辑 •段落衔接语段赏析1 心惊于哲人们对现实的控诉:“无思状态在世界上迅速蔓延,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廉价的方式获取一切,又快速地将其抛弃和忘记!” 似乎,因为我们自己失去了思考细节的能力。身处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心还没站稳,还没来得及多待一会儿,多望一眼,商业和娱乐就已迅速袭扰了大脑,侵占了一切······ 我们这是走进了一个删除了细节的粗糙时代吗语段赏析2正如《菜根谭》有云:“万籁寂寥中,忽闻一鸟弄声,唤起许多幽趣;万卉催肃后,忽见一枝抉秀,便触动无限生机”原来生活中不是没有细节,细节就藏在“寂寥”和“催肃”后的“幽趣”里,只需轻轻一碰便触动无限盎然! 我想,体悟过细节的人,脸色是不会苍白的;领略过细节的人,体格是不会瘦削的······
6、未能意识到的问题•什么都说了,说了很多,却没有一句能说透。要让“细节”能够在点睛句中落到实处,砸出声响!而不只是举例子。难点突破•蒋勋在《生活十讲》中回忆道:“我们童年,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更没有网路,但我们并不觉得那个时候不快乐,我们有那么富足的一个大自然,在山上河中可以看到那么多的生物·······”而我们呢?或许只能在车水马龙的上下班,上学放学路上看到一个个低头注视手机的低头族。 •我们的“细节”丢失了。 •——是我们丢弃了生活的细节,还是生活的细节丢弃了我们?丢失了细节的我们,也终将被生活丢弃! •
7、“细节”是什么,对我们的心灵中沉睡的东西有没有唤醒,启发和叩问的意义,与我们什么关系,如何去唤醒这种意识?
8、细节的落实——擢噘橄堕认识的深化 细节,正是个人的可感性细节,如同砖瓦,让我在纸上 重建 一座城市——北岛1、阅读下面两则名言,按要求作文。 托尔斯泰:“我愿站在高处,因为那里能募踪庞歌听到上帝的声音。” 维特根斯坦:“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这两句表达形象、寓意深刻的名言,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阅读下面两则名言,按要求作文。 托尔斯泰:“我愿站在高处,因为那里能听到上帝的声音。” 维特根斯坦:“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这两句表达形象、寓意深刻的名言,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意诠释】 这两句名言是两种不同思想的碰撞,反映了两位名人不同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认识。“站在高处”,“在云端跳舞”,可以理解为远大的抱负、追求与梦想,也可以理解为很高的思想、境界与地位;“上帝的声音” 可以理解为对真理的接近,以及有利于自己走向辉煌的外部条件与环境,也可以理解为荣誉、掌声、赞语与鲜花; 而“贴在地面步行”则是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前行,不虚飘,不好高骛远。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人们曾讽刺对外界了解很少的人为“井底之蛙”;而今,人们又发现自己似乎“知道得太多”。 (广度和深度)居深致远 脚在地面,心在高处3、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诺夫听两个年轻人弹奏勃拉姆斯《第二交响乐》。他们弹得很糟。格拉祖诺夫问他们过去听过没有,他们老实回答说:“没有,没听过。”格拉祖诺夫叹了口气说:“你们真幸运,年轻人,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你们去发现,而我呢,什么都已经涉猎了,不幸啊。” 已有认识和经验对探究未知事物会有所妨碍,甚至会成为障碍。 反过来说也成立:对未知世界陌生新鲜并保持惊奇,能不断发现美好事物。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不可扭曲如蛆虫。 ——曼德拉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曼德拉的话是讲给自己和世界的,材料给出了人们生活生存的局限与压力,也给出了人们选择的方式与态度。在社会中能成为精英的是少数,更多的是不能挽既倒之狂澜的常人。在凡俗世界的种种局限和压力之下,我们可以不强悍,也可以不英武;我们可以不冲在风口浪尖,也可以不以身求法,但是这些都不等于我们可以沉沦于时世,失去做人的基本良知和原则。材料中“但”之后的几句话是重点,最后一句是中心。这里有针砭现实、召引大众的意义。立意需注意,“卑微如尘”是客观存在,不可忽视,“不可扭曲”是记叙或论述重点。 沉默但不沉沦 卑微但不卑贱 蜷伏而不跪伏 生存而不投降5、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运用适当的文体样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诗歌除外)。小花对牡丹说/我开故我在/待到百花齐放时/也就不再有我在星星对星座说/我亮故我在/待到星斗满天时/也就不再有我在溪水对江河说/我流故我在/待到百川归海时/也就不再有我在本材料是九叶派诗人辛迪的诗作,诗题叫《有和无》。★三节诗构成三组意象,通过小花与牡丹、星星与星座、溪水与长江大河的对话,阐 述了小与大、个体与集体、小我与大我的存在的辩证关系。小花虽比不上牡丹鲜艳夺目, 但它也有开放的时节,有它存在的价值;待到百花齐放之时,小花汇入花的海洋之中,人 们只见花海而见不到一朵小花了。绽放、发亮、流动,以各自的方式表明自身的存在;同 时“小我”在融入“大我”之时完成存在的价值。诗人珍视自己的生命之流,又把一己的 生命归宿于普罗大众的海洋。一味突出自我,无视社会对自身的制约,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只能自寻烦恼;反之,完全丧失自我的人格价值,则无异于飞禽走兽。所以,“我开故我 在”是小花的人格价值,“我亮故我在”是星星的存在方式,“我流故我在”是溪水的个 性追求。这就是它们的“有”。然而,真正到了 “百花齐放”、“星斗满天”和“百川归 海”时,小花、星星和溪水就“不再有我在” 了吗?也不然。它们仍然是“有”和“在” 的,只不过这时的“有”和“在”己融入更大的“有”和“在”了。那么,为了更强大的 集体的存在而献出了自己的一分力量的“小我”,不也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价值了吗?这 才是对“有和无”的哲理思考之精髓所在。•★这是平凡者的誓词、渺小者的宣言。与伟大崇高相比,小花、小星、小溪的能力与贡献当然是微不足道的,但谁又能否认它们的存在权利、它们的生存价值呢?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他用思维运动的事实论证了精神实体存在的无可怀疑性。诗人套用这一句式,则论证了每一微小物质的存在价值的无可怀疑性。论证的方式是相同的,用事物的运动,证明事物的存在;特殊运动的方式证明特殊事物的存在。 “思”是精神的运动方式,“开”是花的运动方式。“亮”是星的运动方式,“流”是水的运动方式,各证明了精神,花,星、溪的存在。什么时候运动停止了,一切精神、物质的存在也就消失了。诗人托物寓意,给我们一种人生的启迪。人的地位有高低,人的能力有上下,人的贡献不一样,但只要我们是尽生命的能量,发放出应有的光和热,顽强地表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就可以和一切伟大人物比肩而立而无愧。社会的发展、未来的创造需要每个成员有这样一种生命的自我意识。这也就是诗题中所说的“有”。•世界是由个体组成的,但孤立的个体成不了世界,只有许许多多的个体联合起来才成 世界。个体的存在价值是对整体说的,离开整体,个体存在就无意义。所以“我在”并不 是目的,它只是生命运动(如“思”、“开”、“亮”,“流”)的首要前提。运动是生命的目 的延续又是运动的目的。但个体生命的延续总是有限的,要使生命永恒,只有把个体的 有限生命融入种族的集体生命,延续才能无限。这就是变一花独开为百花齐放,变一星独 明为星斗满天,变一溪独流为百川归海。这时“我”还在不在呢?应该说是在的,只是被 众花之香、繁星之明,大海之广所淹没而不显罢了,故说“不再有我在”,这是诗题中“无” 的第一义,这“无”是包含“有”的。也有可能这个“我”真的不在了 :是花,花谢了; 是星,星落了,是溪,溪枯了。但由于众花在,繁星在,大海也,“我”虽无犹在,达到 了生命永恒的目的。这是“无”的第二义,实际上这个“无”,恰恰是更广大更永恒的“有”。 生命意识在这儿升华为一种更高的表现形式。生命的河流与生命的浪花艺术之林与个性之树朝圣者的孤独与群氓的狂欢
9、 命题•标题•议论性散文的标题标题的一般语言形式(切题简洁醒目) 主谓短语 我们都是异教徒 动宾短语 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不要辜负春天 不负丹青 对称复句 灵魂树臀熨垧未灭,音乐永生 偏正短语 维也纳的智慧 顺生而行 向死而生•前提关系 面对喧嚣,回归宁静 •因果关系 简以致远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莫让浮云遮望眼•对立统一关系 1、随时间永生 时间桥头,花香满径 “偷得浮生半日闲” 2、简单之上 用理性引领热情 用热情点燃理性 3、在平凡中追求灿烂 在灿烂中懂得平凡我们活在历史(文化)里 文化(历史)活在现实里4、超越…… 在小我中活出大我 我们都是彼得潘•l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简单的事物常常容易被忽视,但简单中却蕴含着生活态度、人生哲理……简中有真意向简而活简单“深处”有乾坤人间有味是清欢落叶如佛能渡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我们不能脱离传统;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超越传统 旧时烟火,来时月光最后的犁铧 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请君莫奏前朝曲)华阴老腔一声吼更爱老树张新枝(程砚秋《桃花扇》)纸渐黄,墨更香 古墨画新意 下个时代的大圣 传统文化生命的延续不能只是一代人又一代人毕恭毕敬地接下金箍棒,而是一代人又一代人思量着怎么才能让金箍棒越来越亮,越来越重。用赤子之心感动世界,用传统和科技的融合征服世界,大圣的旅途不会寂寞,大圣的未来之路背后有无数的国人在追随。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琴丝描 (一纸暗黄,墨色尽染。 鉴赏册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静静铺陈。一直仰望着吴道子绘画的神似洒脱,一回头周昉才发现自己细腻的笔触为他人所仰望。 发现珍视自己的好处,向着他人追逐学习,如此,终成他“琴丝描”的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