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四个误区
一、在论据材料的运用上以叙代议
选择了好的论据材料,还要恰到好处地使用。许多考生在用例证法说理时,常常会出现两种错误:一是区分不开记叙文的叙事和议论文的叙例。议论文的叙例是为分析问题、论证观点服务的,强调语言的概括性,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突显事实中与论点相关联的规律、本质的那一部分。而有的考生写作时却像记叙文的叙事一样,从头到尾详尽描述,叙述得细致入微,描得生动形象。二是所用材料充实丰富,却只是简单罗列、堆砌事例,没有说理分析,导致文章文体不明。
二、只有论题,没有论点
议论文既然要讲道理,首先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论点,因为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作者要明确表明他主张什么,反对什么,不能含糊其辞,似隐似现。但不少考生的文章通篇都找不出一句能代表他观点的句子作为论点,只是就某个论题泛泛地谈看法。如关于“明星代言广告”的作文,考生通篇写了些明星代言广告的不负责任的现象,也知道明星们这样做不好,但就是在作文中没有一句表明自己观点态度的句子,这样的议论文是得不到高分的。
三、在论据材料的选择上“老生常谈”
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除了要求真实、切合题旨外,最好能“弃旧图新”。但有些考生一写议论文,就翻出《论据大全》之类的书籍,从中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或者一见到相关题目,脑子里就条件反射地想到了某人某事,实际上都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具体来说,考生在论据材料的选用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舍近求远,同类型的素材优先选用外国的。比如说到战胜挫折,就选用贝多芬、爱迪生、诺贝尔等人的事件,不免给人崇洋媚外之感。二是厚古薄今,同类型的素材优先选用古代的。不是司马迁、屈原,就是李白、苏轼等,总透着一股故纸堆的腐臭。虽然这些作为论据也不是不典型,只是如果一写文章就用这些人们烂熟的材料,就是再典型,看多了也会出现“审美疲劳”。而对阅卷者来说,数千份试卷尽是这些事例,考生的得分就可想而知了。
以《谈“韧”的精神》为例来说明。为了证明论点“人没有一股韧劲,是什么事也干不成的”,有考生这样写道:“司马迁受宫刑之后,写下了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试想,他如果不是发愤图强,以身残之躯跋山涉水,遍访民间,博览群书,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笔耕不辍,哪里会有这部巨著的问世?张海迪在身体瘫痪三分之二的情况下,啃外语,钻医学,学文化,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韧!居里夫人经过45个月不分昼夜的辛勤工作,从十几吨的铀矿中提炼出一克纯铀,其坚忍不拔的毅力,令世人叹服。”实事求是地说,这段文字语言精练,选材典型,说服力也强,但美中不足的就是文段中所选古今中外的三则事例都很陈旧,没有新鲜感,难以吸引阅卷者。
四、看不见充分、严密的论证过程
论证是议论文的骨架,论证应当充分、严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有了鲜明的论点,也备好了有力而充实的论据,但是这两者都还只是零散的材料,要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适当的论证过程将它们联系起来,这样文章才有力度,有说服力。可是有些考生的议论文里,有鲜明的观点,也有充分的论据,就是看不见论证的过程。但考生自己还认为是用了例证法,因为在他们看来:观点+例子=议论文。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简单地堆砌事例,只是在摆事实,而不加以分析论证,是无法阐明观点、使人信服的。好的论证应当是充分、严密的,要让论据与论点紧密相连,即论据要有力地证明论点,论点要很好地统领论据,二者有力地、共同地完成说服读者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