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音
《dé dào du琚咬申圣ō zhù ,shī dào guǎ zh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mèng zǐ yuē :“tiān shí bú rú dì lì ,dì lì bú rú rén hé 。”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sān lǐ zhī chéng ,qī lǐ zhī guō ,huán ér gōng zhī ér bú shèng 。fū huán ér gōng zhī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bì yǒu dé tiān shí zhě yǐ ;rán ér bú shèng zhě ,shì tiān shí bú rú dì lì yě 。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héng fēi bú gāo yě ,chí fēi bú shēn yě ,bīng gé fēi bú jiān lì yě ,mǐ sù fēi bú duō yě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wěi ér qù zhī ,shì dì lì bú rú rén hé yě 。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gù yuē :yù mín bú yǐ fēng jiāng zhī jiè ,gù guó bú yǐ shān xī zhī xiǎn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wēi tiān xià bú yǐ bīng gé zhī lì 。dé dào zhě duō zhù ,shī dào zhě guǎ zhù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guǎ zhù zhī zhì,qīn qī pàn zhī;duō zhù zhī zhì,tiān xià shùn zhī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yǐ tiān xià zhī suǒ shùn,gōng qīn qī zhī suǒ pàn,gù jūn zǐ yǒu bú zhàn,zhàn bì shèng yǐ 。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出处
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下》
二、译文
孟子说:“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使国防巩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作者孟子,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二、赏析
文章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最后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
(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