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纬甫是什么人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但在屡遭挫折后变脲摩喜清得一蹶不振,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给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锐的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鲁迅是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作为彻底反封建的对立物来加以针砭的。
在这种针砭中,正寄托着鲁迅对于知识分子作为一种革命力量的殷切期待。在鲁迅看来,吕纬甫在新旧之争中,不再坚持鲜明的反封建立场,人生态度变得颓唐,那实在太令人失望,也实在不足为训了。
主题思想
与《孔乙己》、《阿Q正传》、《药》等小说不同,《在酒楼上》的主人公不是阿Q式的麻木的老中国儿女,而是觉醒了的新人。
但是,鲁迅笔下的觉醒者,这些已经获得自我意识的年轻的知识者们,不但没有人性获得自由的兴奋、欢愉,反而产生了那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更加深沉的悲剧感受,鲁迅揭示给读者的是人的自由的艰难和沉重。
觉醒者作为人的存在必须与“物”打交道,而外部世界,“他人”——封建文化却通过“物”对觉醒者构成毁灭性的打击,使觉醒者的自我实现成为泡影。觉醒者首先必须获得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否则难以立足。
吕纬甫为了糊口度日就不能不教“子日诗云”,否则连每个月二十元的生活费用也无法得到,他也就无法生存。但是,教“子曰诗云”又意味着向现实屈服,走向自我毁灭。这是一种二难境地:要实现自我,与现实对立,就无法生存;要生存,就得向现实妥协、毁灭自我。二者中任何一种都意味着人的毁灭。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阅读量:94
阅读量:90
阅读量:20
阅读量:89
阅读量: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