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调剂|我要通过|怎样快乐读书?
1、除了确定人生大目标之外,不断给自己设定学习小目标。 例如,三个月里浏览一本经典学术著作(初步读懂);两周内做完数理方程的10道难题等,一旦完成,就会觉得很快乐。我在大一放寒假之始,规定自己要做吉米多维奇的《数学分析习题集》中的300道题目,于是,大部分时间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快乐地做习题,直到当天的指标完成了,才伸伸懒腰站起来,心里美滋滋的。
2、用批判的眼光去听课。我上课特别专注,不放过老师的每句话。 由于事先做过预习,对所听的课程内容心中有数,在接受老师合理演绎的同时,对他(她)的讲述不断在心里做评论:对于讲得巧妙之处,暗暗叫好;对于讲课中的败笔,则暗自批判,有机会则公开评论。高中时教三角(当时的数学课分成代数、几何、三角这三门)的老师最怕我举手,因为我常提出比他更好的演证思路(我至今仍感谢他允许我打断他讲课的宽容)。现在不少课堂不允许这样乱插话,但批判仍可在暗地进行,如果在心里成为“赢家”,不是很可以自得其乐的么?
3、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结成“死党”,不断切磋学业。 一人苦读有点闷,不如三五成群地读书。我的导师郭永怀先生(著名力学家、应用剞麽苍足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在南开读书时就组织了名为“微社”的读书会,一起追求知识和读书乐趣。我在高中时,四个同学自发地成立奥数小组,课后在一起啃难题,做出来了就大呼小叫,还拿自己可怜的零用钱买糖果来“犒劳”自己。在大学里,毕业论文也是与一位同学合作的,半年时间里,几乎天天讨论,很多结果有时分不出是谁的主意,最后,我俩一起得到毕业论文的全班最高分。研究生时代,八个人住一个寝室,自然地形成学英语的“死党”,每天起床后睡觉前,“半英语半汉语”地插科打诨,例如,我们去WC的暗语是“see aunt”(“go to see my aunt”的缩略说法)和“pass water”,这是集体背诵《英华大词典》的“成果”。直到现在,我们的课题组seminar里一直在快乐地讨论着,有时“没大没小”地争论得脸红耳赤,不亦乐乎。去年,上海大学一批本科生发起组织晨读社,每天清晨几十个人在校园的泮池边结伴读书,我获知此事后,立即撰文大声叫好,我最近打听了一下,据说,晨读活动还在有效地进行着,5ytg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4、不断小试牛刀,“炮制”一些“小作品”。学过的知识用了才记得住。 例如,研一那年学哲学,一般人觉得枯燥,我就给自己岀一个题目:“试论哲学与力学的关系”,除了认真听课以外,课后自己搜集资料、读大部头著作,特别把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啃了一遍。几个月下来居然凑成一篇洋洋万言的小论文。碰巧,课程结束时,考试的题目是“论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要求在三个小时里写出一篇论文。由于我早有准备,洋洋洒洒地敷衍成文,居然得了创纪录的95分。英语作业中有作文,我和同学就把每个周日变成快乐的星期天,花两三个小时写英语散文,每次都被老师改成“一片红”,还加有“Very good”的批语,看了十分开心。平时,看到一本好书,听了一个有趣的学术报告,就随手写一点读后感或评述,既整理了所学的知识,又练了笔头,kytiaoji也成了我记得不少往事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