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的阅读方法
1、读书三境界:“吞”(泛读)、 “啃”(精读)、 “品”(悟读)。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 “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2、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是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是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交流读书心得,尝试名著探究文学巨匠茅盾读名著的方法是,最起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是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是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是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研究到它的炼字炼句。
3、1.感知内容,把握情节 通过阅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它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必须熟悉并把握故事情节。小说情节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八个字以上,即“出其不意,写其不备”。例如堂·吉诃德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骑士”伟业,却事与愿违,最终只落得“一命呜呼”。面貌丑陋不堪的伽西莫多初始抢劫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后来却无比温柔地关怀爱斯美拉达、英勇无比地保护爱斯美拉达;伽西莫多初始对副主教弗罗德唯命是从,后来却认识到他的丑恶而将他推下钟楼摔死,初始读者以为伽西莫多是个坏蛋,后来却发现他心地善良。方鸿渐与孙柔嘉历经周折而结合,读者以为他们会幸福到老,谁知最终方鸿渐却落得有家难归。小说的情节就是这样出乎读者意料之外,让读者为之所吸引、沉迷,一惊一诧,紧扣心弦,起伏跌宕,令人爱不释手。2.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环境 某些作品可能对中学生而言有些陌生难懂,尤其是外国作品,所以就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作者的情况,如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倾向;了解一些作品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问世以来人们的评价等等,这些背景性资料的了解对理解作品、把握人们很有帮助。例如读《堂·吉诃德》,如果不了解作品是写于十六世纪后期,当时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而西班牙还处于闭塞落后、封建势力仍得势、日益没落消极的骑士小说却依然盛行的时代背景,不了解作品专为讽刺骑士制度和骑士小说的创作初衷,就难以理解作品所塑造的堂·吉诃德是一个行为荒唐思想却先进高尚的滑稽可笑又可悲可敬的人物。 再者要了解作品中的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是作品中的人物赖以生存发展活动的地方,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季节时令、大地山川、日月星空、风云雨雪、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等;社会环境包括时代特征、社会风俗、风土人情、地域景观等。环境描写不仅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题服务。小说的环境描写比其他文学体裁更注重具体可感性,人物的真实性、典型性、情节的可能性、合理性,都必须放到一定的环境中才能确定,因此,把握小说中的环境对小说的理解显得很重要。3.分析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造的核心,而对人物的刻画必须落实到具体细致的描写当中,如对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矛盾冲突等方面的描写。不同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能表现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侧重于通过人物的外在肖像、语言、行动去体现人物性格;而外国小说尤其是现代小说更侧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展示,如托尔斯泰的《复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 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及个性是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一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多侧面多层次的,一般来说少见单一集中的,可是在诸多方面中往往有能够集中鲜明体现其主导思想性格的因素,使他有别于其他人物而不雷同。例如同是美丽动人的女郎,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与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爱斯美拉达的思想性格就不相同,安娜是俄国十九世纪后半期受欧洲资本主义思想影响而独立意识有所觉醒敢于追求自我爱情的贵族女性,而爱斯美拉达是中世纪法国巴黎靠卖艺为生、心地善良淳朴、崇尚自由、不屈于淫威又被罪恶社会势力所吞噬的吉普赛流浪艺人。4.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义 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有些小说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可确定性的,而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不确定性的,还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去理解。例如少年时读《水浒传》,看到的是打斗;青年时读《水浒传》,看到的是抗争;中年时读《水浒传》,看到的是命运。 小说名著的思想主题虽然不等同于艰深,但它确是常读常新,令人百读不厌,这也许就是名著的魅力。而且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读者对名著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评价,名著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与影响。因此有些名著需要多次阅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收获。5.感悟与收获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能有所悟、有所感,或动情、或明理,这些感悟犹如灵感的火花一样,稍纵即逝,阅读者如不及时抓住,就很可能溜走,而当你需要或回想时却无迹可寻。因此可以采用圈点批注法、抄录精彩片段法,写读书随笔、札记、读后感、人物评论、书评、艺术评论等,也就是读与写紧密结合,心要灵,手要勤,笔要新,这样可以将读书的收获慢慢积累起来,日积月累,随着读书量的增多与质的深入,必将会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与能力。有些中学生不重视积累,往往是读后就抛掷一边,时间一长,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只留下个大概,没有真正的收效,需要引起注意。 除此之外,小说作家为我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直接为我们学习语言、学习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无疑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语言表现能力。
4、我认为好处有:1.可以了解文学常识与各方面的知识,增长见识与眼光;2.别人比如说朋友或者老师问你的时候,你最起码不会一问三不知,显得你没有......呵呵,不说了3.对你的写作真的很有用,书看多了尤其是名著看多了,你的文笔也会渐渐变好,真的,无声的影响着你.4.可以充实你的生活,让你没有看无聊的书那么无聊,名著嘛,高雅一点吗!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跟姐姐到图书馆去看书,在这个基础上,我在初中开始就接触文学名著,第一本读的小说是《茶花女》,当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读文学名著,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这是我们在家庭和学校中学习不到的知识,文学名著是我们的前辈给我们留下来的精神瑰宝,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写出那样的文字来,着是我读名著后的梦想,有一种想当文学家的渴望,是它们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它的好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哦。
5、必读佳作:1、《圣经》2、孔丘《论语》3、达尔文《物种起源》4、斯塔夫理阿诺盍嫫谧艰斯《全球通史》5、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王论》6、司马迁《史记》7、孙武《孙子兵法》8、罗贯中《三国演义》9、克劳塞维茨《战争论》10、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11、曾国藩《曾国藩家书》12、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3、比彻·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14、司汤达《红与黑》1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16、雨果《悲惨世界》17、加西尔·马尔克斯《百年孤独》18、海明威《老人与海》19、亚当·斯密《国富论》20、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21、玛格丽特·米切尔《飘》22、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3、吴承恩《西游记》24、鲁迅《呐喊》25、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26、李时珍《本草纲目》27、法布尔《昆虫记》28、张爱玲《倾城之恋》29、《一千零一夜》30、塞万提斯《堂诘诃德》31、卡夫卡《变形记》32、泰戈尔《吉檀迦利》33、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34、莎士比亚《哈姆莱特》35、夏洛蒂·勃朗特《简爱》36、曹禺《雷雨》37、亚历山大·小仲马《茶花女》38、但丁《神曲》39、弗洛伊德《梦的解析》40、川端康成《雪国》41、沈从文《边城》42、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43、列夫·托尔斯泰《复活》44、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45、老舍《四世同堂》46、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47、钱钟书《围城》48、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49、王实甫《西厢记》50、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51、亨利·梭罗《瓦尔登湖》52、霍达《穆斯林的葬礼》53、冰心《冰心散文集》54、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55、李泽厚《美的历程》56、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57、《伊索寓言》58、余华《活着》59、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60、史铁生《我与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