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请把孩子的话当回事!!!

2025-04-11 07:58:08

不要以为孩子小,就认为孩子的话无意义,耐心一点,把孩子的话当回事,才能真正读懂孩子,理解孩子。语言心理学研究认为,孩子4、5岁时就能通过比较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描述个人的经历。此时,孩子们的表达欲望也会越来越强,不管家长愿不愿意听、是不是有时间听,宝贝们总是像个小麻雀一样说个不停。一些没有耐心的家长便会使出各种花招试图让孩子闭上小嘴。但事实上,在孩子的只字片语中饱含了他的各种情绪、感受和需求,父母要把孩子的话当回事。

童言,请把孩子的话当回事!!!

重视孩子的问题

1、场景1:爸爸和儿子一起看电视,电视里在播放狗熊冬眠的节目。子:“爸爸,狗熊为什么要冬眠?”父:“因为冬天没有吃的。”子:“那为什么猴子不冬眠呢?”父:“因为猴子能找到吃的啊。”子:“那为什么狗熊不去找吃的呢?”父:“怎么那么多问题!看电视吧!”

童言,请把孩子的话当回事!!!

2、分析与建议:在我们的身边,类似皓皓和爸爸的对话几乎每天都会发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他们探寻和认识世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不再一味地接受知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并期望在第一时间找到答案。但由于知识和经验还太有限,家长便成了他们首选的求助对象。其实,很多家长都知道,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十分重要,也非常努力地解答着孩子的提问。但当“问题宝宝”们一连串稀奇古怪的问题摆在面前时考验就来了。

3、首先的考验是耐心,就像皓皓爸爸显然就是因为没有耐心才终止了皓皓的提问。我们很能理解皓皓爸爸,因为很少有家长能完全做到一一作答。但像皓皓爸爸那样强行终止却是不合理的。这犹如是给孩子强烈的求知欲突然浇了一盘凉水,大大打击了他思考和探索的热情。家长面临的另一个考验就是:不可能对孩子的所有问题都对答如流。遇到回答不上的问题该如何应对?

4、著名学者周国平就讲过一个例子:一天周国平的女儿问他:“爸爸,什么是时间?”周国平当时一惊,这可是个深奥的哲学问题,该怎么回答女儿呢?于是,他告诉女儿:“这个问题让我想想,明天告诉你,行吗?”第二天,女儿兴奋地找到周国平:“爸爸,我知道什么是时间了,就是我在说“时间”这个词的时候它就不见了。再也回不来了。”我们很难想象孩子会给出如此富于哲理的答案!而这恰恰是周国平的那句“让我想想”给了孩子无限思考的空间,也让周国平认识到了孩子的“不简单”。同时,为自己赢得了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童言,请把孩子的话当回事!!!

5、其实,皓皓的爸爸也可以借鉴一二。孩子对“狗熊冬眠”的问题如此感兴趣,何不趁热打铁,找出相关的书籍或上网搜索相关信息,然后和孩子一起分享、了解。或者鼓励孩子请教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讨论。这样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冬眠”的知识,还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与人相处。

了解孩子的需求

1、场景2:妈妈带萧萧逛商场,萧萧看到一辆小车很喜欢。回家的路上,萧萧的话题似乎就没离开过小汽车:“妈妈,你说小汽车能在水里开吗?”“妈妈,轩杰的小汽车是不是和这个一样啊?”……妈妈知道萧萧还惦记刚才的小车,为了打消念头,索性等萧萧在一旁自言自语。没几天,幼儿园老师给妈妈来电话说萧萧偷偷拿走了小朋友的玩具汽车。

童言,请把孩子的话当回事!!!

2、分析与建议: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在提出自己需求前已经学会了对家长即将出现的反应做出预测,并根据自己猜测的结果制定表达策略。就像萧萧那样,他清楚地知道,如果直接让妈妈买小汽车显然会被断然拒绝,所以便采取了“迂回战术”。可妈妈对自己的“良苦用心”却毫无反应,于是就出现了老师告状的一幕。

3、在生活中,孩子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无论如何,我们首先需要让他明确了解您的态度。妈妈对萧萧委婉的要求就采取劲忧商偌了回避态度,这使得萧萧内心一直延续着拥有小汽车的愿望,直到自己找到“方法”。同时,我们的回应绝不是简单的“行”与“不行”,还必须给孩子一个足以让他享受满足感或放弃要求的理由。如“你可以多看会动画片,因为今天老师表扬你画的画了”、“不行,因为我们已经说好了不能这样”。最后,在拒绝孩子需求最好还能给出您的建议或者弥补方式。

4、在这里我们不妨建议萧萧妈妈这样说服萧萧:“今天妈妈不能给你买小车(表明态度),因为你的车很多了(说明原因)。如果你喜欢可以拿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换着玩(给出建议)。”

分享孩子的经历

1、场景3:第一天:幼儿园回来的佳佳很兴奋地给爸爸讲幼儿园的经历:“今天手工课可有意思了,甜甜把纸条贴在脸上学看门的刘爷爷。王老师说……”“甜甜,自己玩去啊,爸爸在工作。”“……”几天后:“佳佳,今天在幼儿园都做了什么呀?”“没什么”“……”

童言,请把孩子的话当回事!!!

2、分析与建议:在孩子的世界里每天总会有那么多好玩、有趣的事情发生。他们强烈地渴望着议:能将自己见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和最亲近的人分享。这种感受类似于他们和小朋友分食糖果时,总会把最好吃的糖果分给最好的朋友。同样,孩子将自己的经历告诉家长,充分表达着他对您的喜爱、信任和依赖。要知道,这种信任和依赖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前提。而这种分享习惯的建立,将更有可能让孩子在叛逆的青春期向您打开心扉。

3、其实,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向我们讲述他的趣事时,如果我们能放下手中的事情,专注地听他描述,并不时地给予回应,是最好不过的了。但如果像佳佳爸爸那样的确无法停下手中的工作又该如何处理呢?其实这并不困难:“是吗?那真是太有意思了!佳佳,爸爸现在有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要不你自己先玩1个小时,1个小时后你再给爸爸,讲好吗?”

尊重孩子的心情

1、场景4:“妈妈,小企鹅被坏蛋杀死了,它真可怜。妈妈,你说会有医生去救它吗?”“果果,傻孩子,那都是动画片编的,是假的!”“可是小企鹅真的很可怜。”“行了,别伤心了,吃饭了!(典型的打岔沟通方式,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童言,请把孩子的话当回事!!!

2、分析与建议:在成年人看来,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常常会令我们难以琢磨:一片树叶飘到头顶能让他乐开花;不小心掉了一块糖豆就会耿耿于怀……而这些对于经历和感受了太多的成人则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甚至根本不会在意。于是,我们便会像果果妈妈那样以成人的视角去理解和对待孩子的情绪。

3、其实,孩子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情绪也更加敏感、扭箧别砷细腻,更加需要家长的关注。他通常都是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加深自己对情绪的认识和理解,并从中学会该如何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我们一味地否定或忽视孩子的情绪表达,这不仅仅会让他有被冷落、被忽视的感觉,甚至还会令他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影响自信心、自控力等的建立。或许孩子伤心或高兴的理由并非来源于现实(如动画片、故事、想象),但他们的情感却是真真切切地,因此我们没有理由置若罔闻。在这种情况下,您不妨尝试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先复述事实,然后表示理解,并给出您的安慰或鼓励(一致性沟通)。以果果为例,妈妈可以说:“是啊,小企鹅被杀了,真可怜,你一定很难过吧。不过坏人不是被抓住了吗?”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相关推荐
  • 阅读量:51
  • 阅读量:54
  • 阅读量:87
  • 阅读量:43
  • 阅读量:75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