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25-04-11 09:25:29

1、实验过程中适时、适机地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   提问是引起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问题提的好,提的是时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的效率,进而提高学习的质量,甚至出现一些创造的成果;例如,在小学《自然》课有一节《热传导》的内容,老师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 师:“老师想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热水里能养鱼吗?”。 生:“不能”。 师:“可是老师就可以在热水里养鱼,你信吗?”。 生:“不信”。 师:“那老师就通过实验让你们看看,老师是怎样在热水里养鱼的”。接着,老师取出一尾小鱼,放在盛有水的试管里,然后开始用酒精灯给试管的上部加热,(这时的学生全部瞪大了眼睛,仔细观察着老师的实验操作)。慢慢地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了,而小鱼却还在自由自在的游动着,学生也不由自主的发出了一阵阵“咦?”的声音,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那种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情。老师又问“老师真的有什么特异功能吗?试管里的水真的都变热了吗?我们今天就来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可想而知,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学习状态,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都大大的提高了。 最后,通过自己的学习终于明白了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上部的水沸腾了,而下部的却不太热,因此,小鱼仍然可以自由的游动。可见,在课堂上的提问,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在每次实验完毕后,可以设计一些总结性的问题,拓宽学生思路,反思实验中的成败得失,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学生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观察到了正确的现象,为了进一步强调注意事项,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某同学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氧化铜先变红后又变黑,这是为什么?”。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再次思考。当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是因为被还原的铜重新被氧化”的结论后,老师接着问“是什么原因导致铜重新被氧化的?”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是因为反应完毕后,没有继续通入氢气至试管冷却,导致空气进入试管使铜在高温下被氧化。”然后再通过实验证明这一结论。这样就可以通过问题带动实验,通过实验解决问题,长而久之,就会逐渐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做实验也就不仅仅是验证课本上的已有的结论,最终向探究性实验过渡。当然,教师是一门艺术,课堂上的提问应讲究技巧,课堂设疑就像一根指挥棒,指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问题的提出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信口开河,故弄玄虚;二是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特别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提高了能力;三是提出的问题要抓住要害,不能大而空,模棱两可,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怎么回答,那样就起不到问题的作用了。   

2、教会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实验室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大多是“被动接受式”的,虽然在实验教学中也有启发式教学的模式,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在不断解决老师或课本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到老师问“为什么这样?”“应该怎么办?”,这实际上把学生的思维定势在一个特定的框架内,老师早已知道了现成的标准答案,并且极力引导学生向这个“标准”答案靠拢,即使学生有千种疑问,也会被老师有意无意地引到“正轨”上来。长期下去,学生也就懒得去思考,去猎奇,反正最终都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何必“劳心费神”。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也在无形之中抹煞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

3、 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愿意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培养和激发。我们的大部分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成潜在的状态。 老师要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使学生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在的动态的问题意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示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反之,教师对学生大胆的法问、经常的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并加以批评、训斥,毫无疑问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问题意识的显现与发展获得环境的肯定和支持。  

4、正确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通过上啄醴荇侧述两个步骤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且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湟堰怖穗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对课本知识的深入探讨,有些却是“怪诞离奇”的幻想。但既然是学生自己的“发现”,我们就应该极力保护、维持并正确引导。在实验过程中,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再难,再偏、再怪或者是再容易,都应该首先肯定其勤学好问的做法,然后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一般是假设结论成立,通过实验用反证的方法证明问题是否正确。如在制取氢气实验室,有同学问“为什么课本上强调用稀硫酸制取氢气,用浓硫酸不更容易制取吗?”。我说“你的意思是硫酸越浓,反应越剧烈,生成的氢气越多越快是吗?那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吧”。鉴于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我帮助学生按稀硫酸和金属反应的步骤做一遍,让学生自己验纯、点燃,结果发现点不着。然后我又让他闻一闻气体的气味,他一下子就说出好像和硫在空气中燃烧的气味一样。然后我就帮助其分析为什么没有氢气放出而生成二氧化硫。这样既消除了学生的疑问,又提前学习了有关浓硫酸的一些性质。所以说,当知识的传授是通过问题的形式来实现时,就能体现知识的实际意义,因为按照维特根斯坦和杜威等人对知识含义的理解,知识的意义是存在于对知识的用法之中的,知识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知识的应用无法通过抽象的规则、形式化的体系和公理化方法来学会,必须通过一个一个实际问题或案例的解决过程及反思活动而逐渐掌握。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变“教知识”为“教方法”,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反过来,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强化了课本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实验室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解决几个现成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固有经验,不断去探索新的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学习是一个“去问题学习过程”,即把学生原来存在的问题解决了,就等于完成学习任务了。而新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用一个问题的结论去解决另外一些新的问题,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每次实验操作完成后,应该给学生留下几个与此实验有关的思考题,这既是对每次实验的总结,又是实验的继续。它可以把实验课上不能或没有完成的内容带到课外,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查阅资料、课外实践等形式,进行重新研究、探索,让学生进一步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也起到积极作用。如在进行完“测定溶液的PH”的实验后,我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实验问题“我们知道,在我们的人体各器官出现疾病后,我们可以通过血液、尿液或唾液的成分变化或PH的高低来检测出来,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那就在课下用我们所学的方法测一下自己的血液或尿液的PH,然后咨询一下医生或对照课本上的有关数值,判断一下自己的健康情况。”学生当然欣然受命,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巩固了所学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