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申请到哥大新闻
申请到哥大新闻系的经验简介
工具/原料
简历
个人陈述
推荐信
GRE&TOEFL成绩
申请背景
1、背景:人大外交学本科,GRE 327,两份实习经历申请方向:新闻(Master of Journalism)申请结果:Columbia(专排 Top 1,$10500)、North Western(专排Top 3)、Missouri(专排Top 2)、UT Austin
2、决定申请去年4月中旬,我决定要出国读研,但不知道该不该找中介。申请是个大糙怍牢莱事,单枪匹马上战场我发怵,全权委托中介我又不放心,十分纠结。某天,我妈给我发来一个链接,是一个学姐讲述自己在一个愀拣苡髋叫BeBeyond(简称BBY)的DIY机构的申请之路,最后她去了哥大读新闻。这篇文章给当时甚是迷茫的我制造了一种美好的幻觉,尽管她文章里描写的BBY的培训师对人要求之严苛让人担心,但是我还是无法控制地想:假如我去了那里……我是不是,也能申上哥大?我立即联系到BBY的培训师,做了第一次咨询。咨询师是陈静,我们聊了将近一个小时。我很高兴她从没问我“T、G多少分”、“想申请TOP30的学校吗?”这样的我听过太多遍的问题,而是上来就问我: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以后想做什么?想读什么专业?与她的交谈抚平了我连日以来的焦虑,在认真思考了每一个她给出的问题并给出回答以后。我决定,就是它了,并报名了7月班。
六月份干什么?
1、6月7号,考完GRE。成绩:327分。对着屏幕上蹦出来的分数,心想:没到330,不过就这样吧,进行下一步。6月底,为了尽快有一份看得过去的简历,我开始找实习。刚开始真的很挫败,投出的几十份简历都石沉大海。后来,我把以前在《青年人大》写过的稿子和无聊时写的QQ空间日记(对你没看错,就是空间日记!)整理成PDF,作为作品发过去,又拜托有实习的同学内推,才逐渐有了一些回应。最后,我同时找了两个实习。一份是在美食杂志做助理,一份是在《凤凰周刊》做实习记者。这两份实习,给了我初次近距离接触传媒行业的机会。整个夏天,我大部分是在北京度过。
7月份干什么?
1、7月12日一大早,我起晚了,慌忙出门拦了辆出租,去BBY上我的第一堂课。那时我还没意识到,申请季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帮疯子们就要登场了。BBY的培训是以班为单位进行,以六周的课堂开始,以无数次熬夜改PS,直到拿到录取为结束。每个班会有两名培训师,全程指导你的申请,为你提出建议。在 这里,我不得不提到我的培训师米总(Michelle),和每一个在这里认识的人。现在回想起来,我们一起努力的那段日子的每一天都在发光。最初的六周课的很多细节我还记得:第一周,我们要互相做“Say Hi”和“Why am I qualified“。迟到的我穿着人字拖磕磕绊绊地做了“我为什么要学新闻”的演说,得到了最多的投票;第二周,我们要讨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了帮每个人做更好的“Self Exploration”,我们在五道口的桥咖啡讨论到凌晨三点多,直到大家对彼此过去的黑历史都了如指掌;第三周,关于“我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我和小西、卢伟、小昕一同对买哥哥能否成为“基金经理”发起了质疑,搞到他几乎崩溃,“基金经理”也成了至今我们还用来开玩笑的梗。那时候,小西说要做投行,当 CFO,卢伟要做经济学教授,小昕想创业,而我,想做杂志。第四周、第五周,我们开始在论坛上建个人楼,尝试写PS。我的第一版PS是坐在家里的地板上写出来的,有1000字左右。现在来看,这一版十分青涩、不成熟,却在当时得到了米总和班里同学的很多肯定。随着大家越来越多的肯定,我也最终决定不再申请国关或者MPA,全部申请我最喜欢的新闻,也把从事这个行业作为了我以后的职业目标。后来,卢伟在朋友圈里玩过那个“点赞私信第一印象”的游戏,他回复我他对我的第一印象,竟是一个我从来没见过的自己:有目标、有梦想、有热情。我们互相开玩笑,等他拿了Nobel,我拿了Pulitzer,请他把独家采访的机会给我。可以说,没有这六周的课,我就不会认识像他这样的一群人,也不会思考那么多关于未来的问题。十年后,大家依旧是一群平凡的人,可能也并不会在做今天所计划的职业,但至少,我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有目标、有梦想、有热情的平凡人。”
准备文书材料
1、8月30号,我在沈赙阪释辅阳考了最后一次托福。出考场后,我和我妈坐在沈师的台阶上等着我姐来接我们,电话响起来,是《Lens》杂志的面试通知。9月16号,我开始在《Lens》杂志实习,这是我最喜欢的国内杂志。但是异常忙碌的日子也就此开始,这意味着我要同时兼顾实习和申请。后来,我干脆把BBY当成办公室。我每天把工作带到BBY去做,做完了就在那里写PS,改PS,改简历,给学校学邮件。申请结束后,我的电脑里躺着的30多个版本的、针对不同学校的PS,都是在去年的9-12月份之间完成的。我天性懒惰,这一时期自然少不得米总对我的各种督促。每次写完一版PS,我都会把它贴在论坛的个人楼上,然后微信叫米总去看。在这里,我不得不说BBY的培训师的真的太懂得如何将鼓励和批评相结合。我记得米总的每一次表扬,也记得她的很多次批评:“小雨啊,你这样不行的啊!”我的PS往往带着我个人鲜明的特点:感性,这一度让米总无从下手,我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改进。后来,还是米总找出了我PS的致命缺陷,无数次督促我摆脱掉原来的思维,才有了最终版的PS。还有我的简历,前前后后是米总单独给我做了好几次指导,才有了最后那个看似“很牛的我”。
2、那几个月过得飞快,但却不难熬,大概是因为硬澌钯擒战友很多。很多次,我和小西在BBY见面,一起去吃麦当劳(那家麦当劳真的再也不想去了),回来继续改PS,互 相帮着proofreading。我的简历是她拿LaTex给我排的版,她的每一版PS我都帮她改过,也记得她用的每一个fact;在等待Offer的日 子里,我们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问候彼此,有没有什么来自学校的新消息;她拿到Brandeis录取的时候,我由衷地为她感到开心。12月1号上午,就在我以为终于大功告成,可以顺利提交第一批申请的时候,米总给我打来了一个电话,说:“小雨,我刚看了眼你的PS,你还要过来改一下, 现在的这版是去不了西北的。”而在另一边,是我的编辑问我今天的工作进行得怎么样了,催我干活。那一天,我真的觉得有些挫败,也有些绝望,挂了电话,坐在床上大哭了一场。哭过之后,又收拾好电脑,打算去BBY工作加改PS,那时距离西北最终的DDL只有不到24个小时了。
3、西北是我第一个提交的申请,提交的最后时刻,米总还是不放心地帮我看了网申的每一页表格,点下Submit的时候,已经凌晨五点,我整个人已经没有什么感觉,脑海里一片空白。倒是米总,比我还激动,还拍照留了念。12月15号晚上10点,我坐在宿舍里自己提交了哥大的申请,因为那几天实习很忙,没来得及让米总给最终版提出建议,她很不放心。我交了之后,她打电话来,说觉得很遗憾,好像没能做到最好。
提交材料之后
1、接下来的两个月,还是BBY,让我明白申请从来不是从交上材料那一刻就结束了的。1月8号,在准备了好几天之后,我完成了西北的面试,觉得跟面试官聊得很开心,隐隐觉得有希望。1月19号,我换了新实习,给所有的学校更新了我的简历。2月2日,米总拜托文章一开始提到的那个去了哥大新闻的学姐看了我申请的Package,在她的建议下,我又制作了一个囊括自己所有与新闻有关的作品集,共28页,给所有的学校做了更新。在这期间,还不断给自己想去的学校写邮件,写些自己最近的收获。
2、2月7日,我和蓝蓝,我一同申请的室友,去了卧佛寺。我并不是一个迷信的人,可在那段等待的日子里,我已经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只能向神明祈求点好运。那 天特别冷,我俩在山下买了个烤地瓜,一路拿着暖手,走到了山顶,求了祈福带。鬼使神差的,我只写了西北和哥大两个学校,然后把带子系在树上,下山,顺便吃 掉了那个地瓜。
3、2月14日,早上起来,虽然邮箱是空的,但我有种预感,西北出结果了。我登录网申系统查看,一看到那个Congradulation,差点晕过去了,盯着屏幕看了几分钟,给米总打电话告诉她这个消息。给我妈打电话的时候,我又哭了,那是申请季我第二次哭。随后,一个非常舒坦、欢乐的年过去了。但我也知道,我最想要的还没来。
拿到录取
1、3月11号,早上6点,我又突然惊醒,发现手机里有两封哥大的邮件,让我登录网申系统查看结果。我的手几乎是颤抖着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然后就发现我被哥大录取了,还有10500刀的奖。直到今天,我依旧不敢相信这个结果。我用了几个小时,回忆了一遍去年一年,我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如果你觉得以上这些废话太多,那么干脆简单些,我想我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坚持住。BeBeyond留学申请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