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大棚怎么利用后墙种植食用菌
1、基本原理 典型的寿光五代日光温室大棚,由于后墙采用机打土墙结构,为保证机械操作的安全性,墙体厚度一般基部为6.0~7.0m(不小于4.0m),顶羿约妫鳏部为3.0~4.0m(不小于1.5m),高度为3.0m以上(不低于2.8m)。 另一方面,从温室保温蓄热的角度讲,墙体厚度只要超过“当地冻土层厚度+1.0m”(注:这是一个经验公式,不具备规范约束,仅供参考。),再增加墙体厚度对温室保温蓄热基本没有影响,相反却增加了很多土方量,造成建设成本的增加和对建设用地的破坏。 统筹考虑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将日光温室的后墙做成空心墙,直观的讲,只要保证空心层两侧的土层厚度总和达到或超过“当地冻土层厚度+1.0m”的要求,对温室的保温蓄热性能就不会造成影响。而空心墙的内部空间由于不采光,且得到两侧土壤的保温,正好能够形成一种恒温高湿的黑暗环境,是食用菌生产的理想场所。 生产实践中,根据日光温室大棚后墙的具体厚度,只要保证空心夹层的宽度在2.0m以上,高度在1.8m以上,即能满足生产食用菌的基本空间要求。
2、建造方法 由于要在后墙内建造空心层,形成食用菌生产空间(一般要求食用菌生产空间的跨度为2.2m~2.5m,脊高1.8m),所以,如果用传统的土墙机打建造方法,需要在墙体打造完成后再用挖窑洞的方法在后墙内打洞形成食用菌栽培室。但具体实践中由于土壤团粒的组分和结构不同,很多机打土墙的强度不一定能满足挖窑洞的安全生产要求,所以这种施工方法在生产中基本不可行。 一般的建造方法是按照传统的极大土墙的方法,先将日光温室的后墙和两堵山墙打造完成后,再裁切后墙,保持后墙的厚度为1.0~1.2m。后墙在日光温室内侧按照传统的日光温室建造要求墙体裁切成80°左右的坡度;后墙的外侧,尽量裁切为直立墙壁。在离开后墙30~50cm的位置(施工空间)用砖砌筑食用菌栽培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为了保证食用菌栽培室的屋顶在砌筑过程中的安全,一般需要自制一个模具,按照合理拱轴线的要求,使栽培室屋顶成为一个受压曲面。当然,食用菌栽培室的屋面也可以做成平顶结构,但需要对支撑平顶屋面的梁板进行强度验算,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食用菌栽培室建造完成后,再在栽培室的两侧和屋顶填土,压实。一般要求栽培室屋面的土层厚度最小应保持1m,外侧墙的培土厚度达到冻土层厚度。
3、食用菌种植的效益分析 在上述建造的食用菌栽培室中,可种植的食用菌品种有平菇、双孢菇、杏鲍菇、金针菇、鸡腿菇等多种。种植基质也可很据当地各地的资源条件选择玉米芯、棉籽皮等添加发酵的有机肥等配制而成。这里介绍一种鸡腿菇的基质配料,即用酒糟+生石灰,这种基质在鸡腿菇种植完毕后,还可以用作畜牧养殖的饲料、农业生产的肥料、家庭或工业用燃料、沼气发酵的原料,也可以用作盆栽花卉的基质、工厂化蔬菜或花卉育苗的基质等,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鸡腿菇种植采用直径30cm塑料钵盛装基质,一般每钵盛装基质7.5kg(基质中加15%~20%的菌种培养基。一般,鸡腿菇的菌种培养基可用金针菇的基质废料),每平方米摆放9个栽培钵,一年生产3茬,每茬产量可达20kg/m²,1栋100m长的温室,食用菌种植面积按200㎡计算,全年食用菌产量可达10t,期食用菌生产效益甚至还要高出温室生产蔬菜的效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