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注意事项大全

2025-04-19 03:19:30

1、问:道家修炼,是否就应当盘膝打坐?答:道家修炼,非必盘坐。因为这是内在的功夫,并不取决于外在的形式。曾见有人盘坐一生,自我标榜道行不浅,结果仍然不免老病而死,皆因不悟内在丹诀之故。徒然追求外表形式,等于猴子捞月,执形而求,远道千里。道家修炼,不拘外形,行、立、坐、卧、蹲、跪、趴,横竖均可,而以四大威仪较为常见。丹经云:“行则措足于坦途,住则凝神于太虚,坐则抱脐下之珠,卧则调丹田之息。”行,可缓步徐行,措足坦途,神态自若,安然行炁。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于体侧;或双手相叠,放于丹田。坐,可以盘坐,盘坐较为稳固;亦可两腿放下坐于凳上,双手相叠 (或掐诀),放于丹田,或手抚两膝亦可。卧,可以平躺,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丹田;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丹田。以上各种姿势,皆须注意头脊正直,自然安适,以利气血流通和放松入静。问:舌顶上腭的位置在何处?其作用何在?答:舌顶上腭,是炼炁的起码常识,但其原理,无人深究。人之上腭部位,有两个小窝,伸进手指可以摸到,道家称为“天池”,此非针灸之穴位,乃属修炼之关窍。其窍上通泥丸,泥丸即是大脑,为神炁会聚之所,其窍不闭,则漏神漏炁,修炼家言“口开神炁散”,即是此义。故须舌尖反卷,上封此窍,抿口合齿,保养神炁。神炁相抱,则津液易滋,随口咽下,灌溉五脏,如同婴儿哺乳之状。另外,舌顶上腭,还有接通任督二脉的作用,丹道术语称为“上鹊桥”。还丹之时,大丹亦从此窍降下,倘不接通,则易外漏鼻窍而走失,谓之“玉柱双垂”,毁人性命,不可不慎。问:做功的朝向,以何方为宜?答:方向问题,本与做功关系不大。丹道所炼者混元之炁,纯阳之体,超越有形之上,本无方向之可言。丹经云:“震兑非东西,坎离不南北。”若对初学而言,为了容易入门,可以有所分别。做功的方向,一般朝向东方,因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面向东方,以利采取生炁。其他如春季向东,以养肝脏,有肝病者可以依之;夏季向南,以利养心,有心病者可以依之;秋季向西,以利养肺,有肺病者可以依之;冬季向北,以利养肾,有肾病者可以依之。以及亥子二时面向北方,寅卯二时面向东方,巳午二时面向南方,申酉二时面向西方,辰时面向东南方,戌时面向西北方,丑时面向东北方,未时面向西南方,皆为合法。

静坐注意事项大全

2、问:身体外部的动作,平常生活之中,能够受自己的意识支配。学做静功之时,忽然不听指挥,自发动作起来,就怕长期下去,弄得收拾不住,整天手舞足蹈、摇头摆尾,那将成何体统,不知可有方法能够自我控制?静功之中身体自动,对于人身是否有好处?请问究竟是控制好还是放纵好?有时身体想动,感到力量很大,甚至都要会跳起来,这是好现象还是坏现象?答:只要能够按照前面所讲的方法,正确去炼静功,呼吸之气顺其自然,身体的动作不要用意助之,等于做柔软体操一样,那就没有大的妨碍,动的时间一长,自己就会停止。如果不想自动,要他停止下来,也有办法做到,只须停止做静功的方法,精神上放松下来,思想上稍微抑制一下,身体马上就不动了。不动之后,稍停片刻,仍然可以继续炼静功,这样就能令身体不动。在古代修炼家的著作上面,只是讲到身体内部会发生炁机震动的景象,从来没有主张身体外部的自动。 道家也有太极之类的内家拳法,属于动功,但这与静坐自动是两码事。外部自动的结果,只会出现身体紧张,而且扰乱内部天然炁机,故为道家修炼所一贯反对。所以静功之中身体自动,未必就是一件好事。此时如能控制,才可进一步放松身体,静养身体内部炁机。因此道家静功之法,总以身体不动为最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令身体外部入静,而内部炁机自己发动,从而达到调节和升华生命的高深层次。身体自动只是例外情况,不要误认为凡是做静功的人,身体必定出现自动的情况,这个错误的思想一旦注入意识 (或潜意识)之中,也会诱导发生自动的现象,反而成为弊端,这是不可取的,违反了 道家“静”的准则。如果身体自动,甚至想要跳将起来,那就是发展严重,快要走火入魔了,更不是好的现象。必须赶紧控制,否则容易发生意外的情况。须知道家修炼是从不自然走向自然,从必然王国走入自由王国,故不可任其自动,而以身静为上。问:所言静功做到一定的程度,内部丹田之炁就会发动。是否须要经过外部身体自动这个阶段之后,丹田才会出现有炁发动的现象?答:不然。根据很多人做功的经验,有以下几种情况:1、有少数做功夫的人,在身体外部自动将要结束的时候,丹田之内即开始有炁发动。2、又有些人,身体自动的阶段过去之后,而内部毫无动静,中间再经过一段完全安静的时期,才慢慢地觉得丹田有炁发动。3、更有些人,日积月累地把功夫做下去,身体内外并未发生什么特异的情况,但是自己的身体,无形之中已经发生了许多好的变化,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出现的。4、还有些人,身体外部并无自动现象,功夫做到一定时候,丹田之炁便会有自己发动之感觉。所以外部身体自动,和内部丹田炁动,并没有直接关联;也不是必须要经过身体外部的自动,才会出现丹田炁动。因此切切不要误认为做静功一定要身体发生自动才行,否则就是引魔上身。

静坐注意事项大全

3、问:静功做到相当的程度,身体内部有炁冲动,请问这时候应当如何对待?答:此时身体应当仍然静坐不动,让内炁自己发动,只要运用轻微的意思照顾之,切记不要用意念去帮助之或引导之,也不要在心中存在疑虑或害怕,丹法有一句口诀,叫做“勿忘勿助,勿疑勿惧”。渐渐地,缓缓地,听候内炁自然发动、自然运行、自然收敛、自然停止。回复平常状态之后,再静坐二三十分钟,然后收功下坐即可。内炁发动,在半路上尚未停止的时候,不可用自己的后天意识做主将静功罢休,更不可受惊吓、被干扰、起妄念、动情绪,否则可能会出问题。问:静功之道,所授听息、观光两大法门,一边要做听呼吸的事情,一边要去观眼前的光,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这样做不是分散精力吗?怎么能够入静呢?答:这里所讲的听息与观光两大法门,各有各的用法,对于这一点首先要搞清楚,然后才会知道二者之间并不矛盾。非惟如此,两大法门之间还可以相互补充。笔者所讲的听息法门,是要自然呼吸,然后凝聚注意力,专一于听呼吸,但又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而是通过听呼吸的法诀,使自己的心神安静下来,逐步达到“入静”的境界。所以静功的初步法诀,是要用在“听息”的上面。笔者所讲的观光法门,是在听息的基础之上,逐步做到心神的安静之后,眼前自然就有性光的发现。因为通过听息,使心神凝聚为一,而当心神安静之后,则散乱的心性随之聚起,而性光亦随之逐渐现出。这时所讲的观光,是在有光之后,以似观非观的意思去体验。不是说在听息的时候,再分出心来去观光,这样自然无法专一用功。而是说通过听息,达到入静之后,性光发生,同时也就体会到了光的存在。这个“观”光,是在“听”息的功夫有了效果,然后自然也就“观”到了光;而这个“听”息,如果在“观”到了光之后,也才会真正明白“听”息不是听到声音。二者之间有连带关系,但又能够自然进入道家静功之正轨。听息是随息而听,观光是有光而观;听息是有为的,观光是无为的;观光之后,听息也成为无为。由听息进入观光,也就真正达到了入静的境界。这样由不自然进入自然,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才符合道家修炼的基本原则。问:古代道书上面讲“回光返照”,是要把光照入丹田,这里所讲的观光,为什么只是观看祖窍?答:古代道书上所讲的“回光返照”,这个“光”是指的目光,因为平常人目视于外,心神随之外游,为了达到内修的目的,须要将其收归于内,以此光照入丹田,返照身内,然后从事内炼之功。这个“光”和我们静功所观的“光”,虽有连带关系,但不是一回事。当然修功深了,回光返照的“光”,也就是性光的作用了。我们在筑基功夫第二步进入炼炁的层次之后,也要把性光返照身内,去从事修炼丹田内炁的功夫。但是在静功初层,性光还没有聚起来,怎么能够返照身内呢?而且我们如果用目光代替性光,那就达不到修“性”的深层次功夫了。所以把意念放于祖窍,因为此处是性之根源,欲使吾人散乱之心会聚一处,只有收归于此,才能见到性光。一般的人,心性散乱而不知觉察,倘若还没有做到聚合性光,就令其回光返照,则心性尚未聚于其本来根源,又分到别处,反而阻碍“性”功的修炼。所以 道家筑基之正法,静功入手第一步,须要修性于祖窍,从道理和方法上面,自有其深刻含义。 问:为什么我守静多日,还是两眼漆黑,从来也看不到光的现象?答:这是入静还没有深入的缘故,继续静下去总会见到。不要着急,但是也不要追求。须知光的发生,是在心性凝聚之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是想来就来的。还应当在入静上多下功夫,逐渐领悟。将来就会发生眼前见光的现象,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可追求。问:依照静坐之法,看到眼前有光,但是心中跟着高兴起来,这个光就忽然看不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答: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心性未定阶段的表现。前面有言,心定光即定,而心不定光亦不定,起初阶段做到完全心定不太容易,会有不稳定的时起时伏,所以就要在具体功夫之中修正之。看到光之后,心中就跟着高兴起来,说明心性还未降伏,如果心性已伏就不会起心动念。须知修炼之中,不好的心念属于杂念,好的心念亦属于杂念,所以必须做到心不动方可。即前面所讲的由初成“身不动”,进入中成“心不动”之后,才可以说心性初步定下来了,直至上成“意不动”之后,方可以说是心性大定。心静之后,见到性光,是在心无所思、一念不生之时所发生,此时心性已聚。但是一旦动了心念,则已聚之心性,又被扰乱而分散,自然性光随之消失。所以我们说根据性光,可以检验自己的功夫。性光不见,即心性尚未进入清静,性光现而复失,则心又动念而入于散乱。所以根据性光,可知自己心性尚未完全凝定。这时就要注意扫除一切思虑念想,再从止念上下功夫,使心性做到完全不动念,则已现之性光,必然时时光明,而无得而复失之忧。

4、问:学习静坐已有年余,总是感觉杂念难除,无法解决,是否自己就不适合做静功?答:静坐之时滋生杂念,这是初学做功常有的现象,丝毫不值得奇怪。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之中,均无时无刻不在起念,只是不自觉察,常常忽略过去。静坐之时,却才感觉杂念纷扰,浮游乱想,难以制止。有的人做功之后才知道,不做功夫好象什么都不想,上坐之后什么都会想起来了,其实这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而已。 其实静坐之时,分明感觉到了杂念的存在,证明已经初步入静,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并不值得烦恼。犹如明镜一般,蒙尘日久,失去光明,不照有尘;及至初现光明,方才映出灰尘。人之心体如镜,杂念如尘,觉察杂念存在,是心体初显光明之兆。证明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入静,并非不适合做静功。须知有一分静,便有一分光明;有十分静,便得十分光明。因此,初学静坐感觉杂念存在,可以不去理它,如果理之,成为一种负担,反而难以守静;亦不可故意放纵之。只须稍稍收摄心神,坦然求静。久则光明自现,杂念自息,恍然一觉,不知物我矣。这一境界,要在做功之中实际印证之。问:静坐之时,为何杂念愈斩愈多,甚至烦躁不可持久,最好的止念之法是什么?答:止念,是静坐的关键所在,杂念不去,静功难以进步。若欲强行斩除,效果适得其反。比如一杯混浊的水,当其混浊之时,无论如何作用,而浊者自浊,只有待其逐渐澄清,自然清者上升,浊者下降,变为清浊分明。《老子》曰:“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即是说“浊”者,只有以“静”之法,才能慢慢澄清,这就是静功的作用。水浊之时,好象念生之际,不辨清浊动静,强欲使之变清甚难。而且人的念头是无形之物,不似有形之物斩之即断。无形之念,往往斩而又生。故用方法止念,难以彻底奏效。追究念头生起之处,其根在于自心,杂念犹如枝叶,欲使杂念不生,必应在其心地下功,断其根源,自然枝蔓不生。仅仅斩其枝叶,必致其根愈生,杂念愈多,难以制止。且易勾起心火,变得烦躁,难以久坐。故当寻其心性清静之本体,返还本根,以清静之法,逐渐涵养,不求斩除杂念,久则杂念自去。此自然无为之道,实为静坐修真之大法,胜过一切有为法门,且无弊端。问:正在静坐的时候,有的人会发生身体自动的现象,但是有的人却不会发生自动,大家同样做静功,为何有的动,有的不动?自动之时身体不由自主,各人出现的姿势又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动作的姿势也是每次常有变换,但又不是自己让身体动起来的,请问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答:这是某些人在静坐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现象。因为每个人素质不同的缘故,所以因人而异。比如用同样的药物,治疗一样的疾病,每个人获得的疗效,不会完全相同,也是这个道理。静坐之时,当身体还没有完全放松,存在局部紧张,或者心中尚有隐藏的念头作怪,没有去除干净,就容易发生这种情况。这种现象在气功上叫做自发功,或者有的功法认为这是出功能。在道家修炼却认为此仅属于未能真正入静的一种表现,是身心尚未进入静功境界的一种现象。就是说心里面虽然好象已经入静,其实在潜意识之中还有念头作怪,还会在适当的时候出来捣乱,所以在做静功时就会引动身体发生自动。问:凡做静功的人,是否都要经过身体自动这一阶段?自从第一次做静功出现自动开始,将来是否每次做功必动,永久如此?答:并非人人都会出现自动,身体动的是少数,不动的是多数。不要认为凡做静功的人都会自动,这样容易产生自我诱导,也容易造成在做功的时候不由自主会动起来,千万不可形成这样的错觉。有人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还以为是自然出现的现象。其实这是尚未真正入静的一种表现,因而不可以认为做功一定自动,或认为做功自动就是一种好的现象。入静功深,做静功就是内部炁动,而不是外部自动,二者之间存在根本上的层次差别。身体出现自动的情况,也不是永久如此。等到全身放松、心念大静之后,这时静坐,身体即可安稳不动。但是,外部的安稳是一方面事,静功进入到一定深度之后,内部丹田之炁将来或者可能会发动,这是应该预先知道的,免得临时发生忙乱,不知如何对待,以致耽误功夫的进展。所以形体外动和内部炁动是两回事,须要认识清楚。只有外部形体不动,内部炁机才会积聚发动。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