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思维思维

2025-04-05 09:01:56

1、一、思维的概念(一)定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特点:1、间接性: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来理解从未感知或根本不可能感知的事物;2、概括性: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以及事物间普遍的联系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来反映客观事物。

2、二、思维的种类(一)按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不同可分为:1、直观动作思维: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潢廿笪安际动作进行的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具体形照滠跋诵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二)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导经验可分为:1、经验思维: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2、理论思维: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三)根据思考步骤的明确性及思维过程中 意识的清晰程度的不同可分为:1、直觉思维:未经过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2、分析思维: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做出明确结论的思维。(四)根据思维过程中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1、聚合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朝着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2、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索多种答案的思维。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五)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的不同1、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2、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IBM公司面试的三道题中其中一道: 在房里有三盏灯,房外有三个开关,在房外看不见房内的情况,你只能进门一次,你用什么方法来区分哪个开关控制哪一盏灯?

3、三、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分析:将事物由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各个属性;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各个属性联结为一个整体。2、比较与分类比较:以分析和综合为基础在头脑中确定事物的异同;分类:即根据事物的异同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的种类。3、抽象与概括抽象:在头脑中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抽取出本质属性;概括:把抽取出的本质属性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4、具体化与系统化具体化:把经抽象和概括形成的对事物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事物上去;系统化:在头脑中把各个事物归入一定顺序和层次中,使之彼此发生联系,组成一定的系统。

4、四、思维的形式1、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在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用语词来标志。2、判断:运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用句子来表达。3、推理: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的正确性受到材料的占有是否正确可靠、所用方法是否合乎逻辑以及材料的性质和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5、五、问题解谛忖认噤决(一)什么是问题解决?1、定义: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它是人类思维活动最一般的方式之一。2、构成条件:①必须具备明确的目的性;②必须有一系列操作程序(包括一系列心理 操作程序);③必须有思维认知成分的参与。以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划分,可以分为: 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二)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目标的过程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情境:指问题呈现的客观情境或刺激模式。(已知信息的排列方式、空间集合的方式以及所给的信息量等)曼谷市正处于雨季。某天半夜12点钟,下了一场大雨。 问:过72小时后,当地会不会出太阳 ?2、认知结构的限制:认知结构:指个人面对问题时,对问题的认识、看法、印象等方面的心理状态。要获得明确的认知结构,就必须明确问题所涉及的三个方面:问题所求答案是什么?问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否符合问题解决的需要?一只熊从P点出发,向南走0.5千米,然后向东走0.5千米,在向北走0.5千米,便回到了出发点P点,问这只熊是什么颜色?3、定势:指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4、功能固着 :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物体惯常的功能。如木头的功能:①盖房子、做家具、铺地、架桥等;②做武器、当测量器、做教具、做雕刻材料、做装饰物、做文具、当容器、做围墙等。5、情绪状态: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则有助于问题的解决。6、动机水平(叶克斯—多德逊定律)①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成“倒U”关系,即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②在解决困难任务时的最佳动机水平应中等偏低;解决容易任务时的最佳动机水平应中等偏高。

6、六、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螗徇吼笊维的含义定义: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特点: ①新颖性和独创性; ②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③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④直觉和灵感状态的出现。(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准备期:指在创造活动之前,积累有关知识经验,搜集有关资料和信息,为创造性活动作准备。2、酝酿期:指在已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的阶段。3、豁朗期:指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又称灵感期。4、验证期:指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的时期。(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激发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内部动力)2、组织人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基础)3、发展和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方法;(聚合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治弱思维、统摄思维、组合思维等)4、发展人的直觉思维,引导人捕捉灵感,鼓励并接受人提出的各种新异的问题解决方法;5、培养人良好的个性品质。(勇敢、好奇心强、独立性强、自信心强、爱表现、不屈服于权威、敢于提出猜想等)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