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脂肪粒呢要怎么去掉呢
敬答:所谓“脂肪粒”,是一种高出表皮外的白色,米色或与皮肤同色的小圆颗粒状,约蛤靴狡珂针头般大小,看起来像是高出皮肤的一小个白芝麻。常长在脸上,特别是女性的眼周,也常见膝盖和手臂处。
其实“脂肪粒”的叫法是不科学的,其生长的原因与皮下脂肪没有任何关系。很多美容师讲,针清时经常可以挤出白色的油脂粒,“难道不是脂肪吗?”还真的不是!我们讲的脂肪是在真皮以下,肌肉以上的组织。而针清出来的只是失衡生长的厌氧菌,吞食了皮脂腺分泌的油脂以后,再吐出来的一种叫“脂肪酸”的物质,这种微生物分泌的脂肪酸与我们皮下组织里的脂肪不是同类物质。
这种错误的叫法,容易将复杂的这种表皮增生物简单化,很多顾客都反应这种针清只是当时看的恐怖,几天后有长出更多。这种针清的不良后果是:1,刺激毛囊口失常的角化过度加剧。2,把表皮细菌传染到毛囊内,引发复杂的交叉性感染。3,如果不是粉刺,而是复杂的汗腺口异化,或者其他皮肤问题,就使病情发展的更加复杂,造成治疗的难度。
从皮肤外科美容学来说,这类增生物包含了以下几种容易混淆的类型:
第一种情况是粟丘疹症
粟丘疹的原因是汗腺开口处的皮肤过度角化;在西医上没有任何解决办法,并把它归结为良性的,而实际上,轻度的粟丘疹,可以归结为单纯的皮肤病,也可以按着西医的先针挑、后消毒的方式来解决,这种情况仅限于数量较少、长期稳定、有小白头的情形;
粟丘疹多数情况是和内分泌密切相关的,最常见的表现就是针挑后它还会重新长出,甚至整体的数量在增加,或在其它地方又重新产生新的粟丘疹。
第二种情况是与痤疮有关的粉刺
痤疮粉刺是外用药治疗过多而导致的一种形态变异。痤疮粉刺其核心问题是皮肤的抗病能力低下,使皮肤感染了痤疮杆菌。在正常情况下,这种痤疮粉刺应当表现为在汗毛的开口处,堆积有皮脂及痤疮杆菌导致的皮肤炎症反应,形成较大的青春痘形态和白色脓头。但在反复的治疗,使炎症状态消失后,皮脂分泌变的减少。而仅仅在汗毛开口处留下一个小小的脂肪粒,容易使医生和大家误以为这一种脂肪粒、粟丘疹;但实际上它和粟丘疹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粟丘疹没有细菌感染,而它是痤疮杆菌感染;粟丘疹是本身形成的脂肪粒,而它是在药物作用下形成的脂肪粒,粟丘疹的核心是内分泌与皮肤的调节能力偏低,而它是皮肤和内分泌调节能力与抗病能力都低,因此这种的治疗方法,不是采用粟丘疹的治疗方法,而是要采用针对严重痤疮的治疗方法。
第三种情况是皮肤神经系统异常----汗腺口异化
这是皮肤神经系统的异常:主要是汗毛开口处,立毛肌功能的异常和皮肤的过度角化,这种情形的最大特点是:本身并没有脂肪粒,只是汗毛开口处的立毛肌异常兴奋、异常突起,而汗毛开口处的皮肤又异常过度角化,所以形成了典型的粟丘疹的形态,当你真的用针挑破它时,却发现里面并不含有脂肪粒,这种情况,多见于遗传性和体内内分泌失调;严格说来是,多见于神经-内分泌系统中,神经对皮肤控制的这一环节,出现了失调。
第四种情况是皮脂腺瘤,
这种瘤看起来很像脂肪粒,但它毕竟是瘤,虽然生长缓慢,但它会长大,它的治疗难度远高于脂肪粒的治疗,而接近肿瘤的治疗难度;
第五种情况是脂溢性皮炎混合多种病变症状。
理论上,伴有脂肪粒、伴有脱皮、伴有油多的皮炎,就称其为脂溢性皮炎;因为是真菌感染为主,同时有过敏刺痒感,还有炎症感染的疼痛感。
总结
这几种情况首先要经过专业人员的确诊,再确定对症的治疗方法,并不是所有的都可以用外用品解决,相反是很多情况下不要采用外用品的强迫清除,而要采用内调的方式,结合外用温和的护理方法来解决。这种治本治标相结合的方法必须要依靠专业皮肤科医生与问题皮肤美容专家的结合,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