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与日常生活和道德规范里的“信用”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有关系,道德范畴中的“信用”指的是诚信,是经济主体通过诚实履行自己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从经济意义上看,信用的含义就茌慊瑞谷转化和延伸为以借贷为特征的经济行为,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
它既区别于般商品货币交换的价值运动形式,又区别于财政分配等其他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是不发生所有权变化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这两个范畴的信用密切相关。诚信是交易、支付和借贷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
借贷活动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货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如果没有当事人之间的最基本的信任,就不会发生借贷活动。
诚信是借贷活动的基础。如果失信成为信用行为中的主导方面,借贷活动就会萎缩甚至中断。而借贷活动的发展,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日益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进而使诚信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准则之一。
扩展资料:
信用经济
信用关系无处不在。现代经济关系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都打着债权债务的信用关系的烙印,商品货币关系覆盖整个社会。信用货币代表着央行对货币持有者的负债,而持有货币就是拥有债权,货币从金属货币发展为信用货币也就意味着信用关系覆盖着整个社会。
不仅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就是在发展中国家,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都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对于企业经营单位来说,借债与放债,也都是不可缺少的。
在国内的经济联系中是这样,在国际经济联系中更是这样。政府几乎没有不发行债券的,而各国政府对外国政府,往往是既借债又放债,银行通过办理个人储蓄,吸收企业、政府存款,发放贷款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个人依靠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及房屋。
在经济不发达的过去,负债是不光彩的事情,现在则相反,若能获取信贷,正说明有较高信誉。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