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榜样

2025-04-12 05:07:05

1、孩子不需要太聪明,太锋芒毕露,我觉得那不是好事;关键是良好习惯的培养;        2、家庭环境很重要,自己要做孩子的楷模;        3、不要轻易养成一个坏习惯,那样你会发现,纠正一个坏习惯的时间会是2倍,3倍于养成习惯的时间;不要因为一时眼前的短暂利益妥协,随便就给孩子引入新的不良习惯,比如因为孩子不吃饭,就开电视让孩子看,来达到多喂几口饭的目的;        4、尊重孩子,习惯换位思考;        5、说真话,当你发现有些真话说出来可能会效果不好,那就注意说话的技巧,宁可说一半,说的外交辞令些,也不要说瞎话;        6、说孩子听得懂的话。习惯于讲道理的妈妈要说得简洁明了,千万别像唐僧;        7、教育孩子注意技巧,循序渐进,不要一口吃成个胖子,一步步来;了解当前孩子的特点,不拔苗助长;        8、有预见性,明明知道这么做可能会引起孩子强烈抗争并且自己还可能妥协,那么就不要去干预孩子,否则最后结果只会更坏不会更好;        9、吃,注意比较均衡的配比即可,无需太精细;1岁以前孩子保证奶量;一岁以后注意三餐即可;一天中的饮食做不到各类搭配均衡,那么一周中的饮食搭配一下,都兼顾一下,也是可以的;        10、孩子不会饿死自己;        11、吃饭一定要在餐椅上吃,不吃请离开;        12、外出玩不可能像家中吃得那么放心的时候,也没必要太担心,能力范围内稍微注意下,比如选家干净的饭店;其他比如菜中是不是有味精,菜是不是绿色食品等,就没必要太担心了;        13、补钙什么的做到心中有数,不缺不补;多晒太阳;        14、穿不讲究,刻意;        15、穿多穿少和大人差不多;        16、给孩子穿衣服,少一件比多一件要好。孩子运动量大,玩出汗风一吹更容易感冒,还更不容易好;        17、孩子流鼻涕了,加一件衣服;        18、判断冷热,摸孩子后脖子;        19、不给孩子经常,动辄吃小药。天冷季节,不定期给孩子吃点维生素C,或者每天吃点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20、感冒症状轻的时候,比如只有流鼻涕,不需要刚开始就吃药,可以多灌水;感冒大多数是病毒性的,病毒没有特效药,吃药14天好,不吃药2个礼拜好;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自己心理安慰        22、一个人可能不生病吗?不可能;所以孩子感冒的时候,小病的时候,不要惊慌失措,辩证地想,得一次感冒相当于打了一针预防针。对这种宏观上不可避免的事情,没必要太在意;        23、玩,就是要不怕脏;        24、不影响到自己安危,不影响到他人利益,就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干涉太多;        25、放手让孩子玩,摸爬滚打,不头破血流就可以了;        26、不是所有危险的东西都禁止孩子走近;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教孩子危险在哪里,怎么避免;        27、尽量多给孩子自己体会的机会,不直接告诉结果;让他去摸索,去磕碰,去失败;        28、教孩子学会等待;        29、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0、教孩子付出和回报是双向的,学会感恩;        31、睡觉尽量陪孩子入睡;        32、注意保护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        33、适当锻炼孩子的耐寒能力没害处;        34、社会上很多“早教”的方法,当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不做,有所为有所不为;信奉宁缺勿滥,过犹不及;        35、孩子是社会的孩子,不要把自己太当作孩子唯一的“救世主”;        36、不要过多纠缠在自己育儿细节上的为什么,理论依据。做就做了,既成事实,没那么多讲究;        37、每天尽量保证父母中的一方能够陪伴孩子玩耍一定时间;        38、每天想办法让宝宝大笑若干次;        39、生活游戏化,游戏生活化;        40、最重要的一句,我只需要一个70分的孩子,所以我也只要当一个70分的妈妈;不对自己严格要求,马马虎虎过得去就可以,我毕竟也是第一次当妈啊。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有求必应吗?  开篇语  关键期理论由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提出,并以此获得诺贝尔奖。今天,关键期理论已经成为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依据。关键期早教强调,在儿童对动作、语言、认知、社会性等6大领域里某项能力获得特别敏感的时期,给他适时、恰当的培养,从而使其更容易地获得这些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分12期,陆续推出1—2岁宝宝关键期系列早教文章,分别对语言、延迟满足、情绪发展、想象力、安慰行为、分享行为等不同时期儿童需要发展的能力给以解析,给爸爸妈妈们更好地进行早教提供参考。  宝宝说  我是个急性子,我要喝奶了,说喝就要喝,冲奶的时间都不能等;看上什么玩具了,我马上就得要……  妈妈很爱我。她什么要求都满足我。告诉小朋友一个秘密:哭是我的一大法宝。要什么就哭,有什么不满意也哭。只要我一哭,妈妈就紧赶慢赶地来啦,我想要的就都有了……  妈咪说  我很爱我的宝宝。孩子一上学就要开始受累了,所以我要在这之前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无论他要求什么,我总是尽量做到有求必应。我怕听到他哭。他一哭我的心就颤。  但最近我发现,宝宝的性格怎么越来越急躁,越来越娇惯,没有一点耐心。一不如意就大哭大闹,不达目的不罢休。唉……  专家说  其实,妈妈不应该无限制地满足宝宝的要求,应该学会对宝宝说“再等一会儿”。要让他学会,为了一个更长远、更有价值的目标,他应该放弃眼前的小满足、小愿望。要让他学会“延迟满足”。这样,他才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树立远大的目标与理想,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1—1.5岁的宝宝,开始进入了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要对他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培养了。什么是延迟满足?父母该怎样操作延迟满足?  什么是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幼儿自我控制的表现之一,反映的是一个孩子在面临种种诱惑时,能否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控制自己的即时冲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延迟满足不仅是幼儿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儿童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因素,是儿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  延迟满足能力对宝宝未来的意义  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儿童,未来更容易发展出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较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困难;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能抵制住即刻满足的诱惑,而实现长远的、更有价值的目标。  而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在未来发展倾向上则缺乏上述品质,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上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放学后贪玩不回家、贪睡懒觉不起床等;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出现心理问题的人也相对较多;进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退缩、固执,优柔寡断;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怎样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1)教孩子学会“等待”  对于孩子的一些要求,父母可以迟一会儿满足他,不要害怕孩子反应激烈。这实际上是孩子和父母进行心理较量的必经阶段。如果你能扛得住,孩子也能扛得住,并接受等待。1岁左右的宝宝可能还不明白“等”的含义,家长可以将之具象化,比如对他说“奶在冲,等会儿再喝”,“等把饭吃完,再玩玩具”,等等。  2)教孩子学会“善解人意”  要让孩子慢慢懂得,还有比自己的要求更重要、更紧急的事情,从而学会善解人意,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比如,孩子要求和妈妈一起玩游戏,此时妈妈可以和他商量:“我有件重要的事要做,等做完了再陪你玩。好吗?”如果方便,你可以让孩子在一旁看着你做事。  3)把对孩子的奖励积累起来  孩子需要鼓励,需要奖励,这会增强他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但奖励也是有技巧的。比如,可以给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用贴贴纸或红星的方法,积累奖励,积累到一定数量,就给他最想要的一个大的满足。这样习惯了在期待中获得满足的孩子,才能学会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将来也才能抵挡得住眼前小利的诱惑,实现更长远而更有价值的目标。  4)从易到难  培养延迟满足能力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和承受能力。对1岁多的宝宝来说,让他学会等待和忍耐,不妨从一分钟开始。时间上要从短到长,难度上从易到难,一点点增加。  5)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孩子善于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如果父母严于律己、善于克制,他对孩子的要求会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