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为什么要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大的方面讲:国家富强,不受欺辱,靠的是科技,科技人才靠教施仿脊饬育,教育的落脚点,是每一节课;素质教育是当今全国上下都关心的大问题,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是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尊规懂礼,学习成绩优异,靠什么;靠的是老师上好每一节课,学校领导都想用学生优异的成绩擦亮自己的校牌,同样靠的是每个老师上好每一节课。小的方面讲:我们每个人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谁不想把自己的所任学科教好?马克思讲:选择什么职业,一是为造福人类,二是为完善自身。上好每一节课,使所教学生成绩优异,利国利民造福人类,同样也完善了自己。二、 怎样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耽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分一秒据我校吴金诚主任负责的一个县级科研课题“初二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研究”中调查所知:有34%的学生认为课堂45分钟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其主要表现为:A、部分教师经常上课迟到;B、教师刚上课或课中为批评1个或几个学生而耽误大家的学习时间;C、教师、学生课前准备不足,临时在黑板上抄写例题,练习题,大家在下面干等;D、布置一些重复练习题,学生不做不行。经研究,我校提出了以下具体措施:(1)、教师提前候课。课前2分钟,任课教师在教师门口候课,这时即使不说话,那富有表现力的眼神也会给学生许多暗示:马上该上课了,应当安静下来了,本节课该学什么内容?准备如何?收敛心神,作好物质、心理准备,无形中节约了组织教学的时间,使一节课有了好的开头。(2)、课前准备要充分。需要板演或板书的内容,事先写在黑板上或制作课件,节省老师板书的时间,教师也便于巡查。(3)、学生课堂出现的问题“冷处理”。课堂上若学生有错,诸如摆弄东西,看课外书,做小动作等,不影响其他同学时,用目光、手势制止;若影响其他同学时,用一、二句话制止,而后放在在课余,饭后“冷处理”。绝不能一人有错,株连全班,芝麻小事,批评没完,耽误全体同学的宝贵学习时间。2、锤炼课堂语言,善于创设课堂情境 课堂教学犹如一枚硬币,正面是科学,背面是艺术。上一节课,教材往往少者几百字,多者三、五千字,若照本宣科,只需十几分钟。教材好比“干酒”,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进行“勾兑”。要想得到香醇可口的“佳酿”,确非易事,俗话说:“三分酿造,七分勾兑”。世界上的路本来是没有的,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但要看路的尽头是鲜花还是悬崖。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看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首先要坚持使用普通话……)课堂语言除了应逻辑严密、简洁明白外,还应富有激情,感染力。若是讲课语言平铺直叙,象一潭死水那样没有波澜起伏,那无异于是一首催眠曲,促织学生昏昏欲睡,那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讲解故事性的东西时,语速可以放快,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关键内容或下科学结论时,就需放慢语速,逐字逐句地吐字清晰准确,给学生充分思考记忆的时间。总之每一个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动作、表情、神态都得讲究,方能高质量的传递知识、能力、信息。另外,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即导入新课及过度性语言。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什么开会作报告时,有人作报告时下面的人交头接耳,坐不住?有的人作报告座无虚席,人人静心屏气?有的人上课,开门就是“今天讲XXX内容”“下面再讲XXX”“接着咱再练几题”,他们缺少设疑导趣的情境创设,使学习过程索然无味。有这样一个例子,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位教师利用多媒体“一轮圆圆红日从大海水天交际处冉冉升起”,再配上巴金老人的“海上日出”那如诗般的语言,形象描述了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试问哪个同学能不被此情此景感染,进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激情?我想各科只需用心去想,互相切磋,情境的创设也是不太难的。3、善于运用赞扬、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原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一个学生不论其个性品质如何,成绩如何,无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鼓励,都有较高的成功欲望。无论哪种层次的学生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都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而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存在着“批评的语言多过讽刺学生的语言多”无意识的不当教育方式,如:“你学不学无所谓,只要你不影响别人就行。八辈子也学不好,笨的象猪”。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等现象。正如山东高密市教委主任李希贵所说:“我们的教师给学生批评总是十分‘慷慨’,而表扬却总是过于‘吝啬’”。这也是中国学生普遍缺少自尊、自信、自强的重要原因。试想:我们每个人工作中常遭到领导的批评,得不到肯定,你又作何感想?有些教师认为:这么大的学生,还需要经常表扬、鼓励吗?这可能是对青少年的心理不太了解的缘故吧。事实上,赞扬、肯定、鼓励的语言如春风,可以使学生温馨和感激,如火种,可以点燃学生成功的欲望。我们对学生应采取“以扬代抑”的黄金原则,即用褒扬赞美去取代斥责和批评。“请你……”“很好……”“好样的……”“好聪明”“太棒了”,“请大家为XX的精彩做法而鼓掌”,“老师也没想到这么好的做法”等应是每个老师常用的语言,严中带爱的语言:你自己放弃自己,我是不会放弃你的。即使学生回答板演有误,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不当之处时,也要注意评价其劳动的闪光之处。处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的戒备对立心理自然解除,诸多共鸣点自然兴奋起来,谁不想得到成功受到赞扬呢?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较少心理负担和充分信心的前提下,才会较顺利接受新知识和保持深钻猛功的兴趣,才能不断取得一个个成功。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学生迟到,仅铃声落,一老师,伸手抓住其前胸,大声训斥:“干什么去了,到现在才来?”学生说:“铃声刚落吗?”师说:“还犟嘴!”为此推拉扯打,老师气喘吁吁,学生不服气。试想这时该老师怎能上好课。另位老师遇此情况,则说:“看你跑的冒汗,一定想把迟到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吧,快上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绳之以情。一个工作细致入微的老师应该对差生的行为作理性的心理分析,他们有时的逆反行为并无恶意。他们可比作一个被老师“爱情”所遗忘的角落:优等生以自己的优异成绩、中等生以自己的踏实勤奋吸引老师关爱的目光,“差生”往往取下策而为之,用恶作剧来提醒大家自己的存在。老师只要对“差生”多一些理解,多一点关爱,其转化工作会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4、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之获得更大的成功某科学家作过这样一个实验:两间屋中间用木板隔开,一间地面有铁板,把一只狗放在其间。给该间通电,狗感觉到麻木,一下子跳到另一间;把木版加高一点,再如此,狗又一下子跳到另一间。当木版加高到狗怎么努力也跳不过去时,再通电,狗只浑身哆嗦,也不在跳了,因为它认为再跳也无用。为什么一些所谓差生,你讲八遍,他也不听,好象是麻木不仁,是否与上述实验有泪似情况?根据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实验结论:当成功概率为50%时,人们会把任务看的非常有挑战性,从而激发起内心的成就动机,使成就水平达到最高。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特别理科教学中,设计例题习题时,都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低剃度,密台阶,大容量,快节奏的原则。回答问题或板演时,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学习程度对号入座,尊重主体,面向全体,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布置作业时,不一刀切,分必做题选做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太难的试卷不利于学生学习,做单元检测时要切实把握好试卷的难易程度。其原则应是跳起来能摸的着,摘的到。根据动机迁移原理:学生由于经常获得成功,就会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乃至转化为心理动力,对本学科产生兴趣,从而争取较大的成功,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丧失信心,而是千方百计努力,争取更大的成功。课堂上则体现出学生思维活跃,主动参与、发言踊跃、讨论热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5.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不图表面“热闹”,体现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某些问题,用多种解法,非常热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合作精神是很有好处的,应当坚持这样做。但是要注意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应比较各种方法的对错、优劣,哪个最贴和题意,哪个做法更简单,哪种方法更体现一个人的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在比较和思考中学会选择,学会优化组合的思想方法。比如一节数学课:几位同学板演一道列方程应用题,几个同学解得的速度值为负数,教师只简单地说不合题意就过去了。为什么不随即引导学生探索:结果违反常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动才能符合常理?有哪几种改动方法?再如:一节语文课《我的长生果》,课内有学生讨论发言:阅读有哪些好处。不少学生热烈发言……其中一生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教师没作评价,只是说:坐下。事实上此处正是需要老师教学生学会选择、渗透德育的重要之处:一可赞扬学生读书多,掌握的知识多;二可评价此种说法的积极意义;三要指出此种说法的消极一面。6.前置测评与教师提问中要注意的问题前置测评内容一般应复习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的,不一定就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时间一般5分钟之内为宜。实际上就是为了本节课所学内容作铺垫,作台阶所设。若无密切相关,则可不设前置测评。在听课中,有的老师用了十几分钟,甚至20多分钟,这是不恰当的,一节课的前20分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丧失最佳时态的课肯定是不成功的课堂,必然没完成的内容,留课后再补。关于课堂提问中的有关问题,《课堂教学基础知识》一书中指出:(1)提问应在备课时先设计,不能上课时随心所欲;(2)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既要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又要不让学生掌握提谁的规律,重要的是调动全体的积极性;(3)发问时宜慢一点,清晰一点,只说一遍。若某学生不知题,再提别人,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提问的习惯;(4)发问后,要留较充分的思考时间,一生不会,另行指定,其余学生静听;(5)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不应急于表态,而让其他同学评价,确实补充的,最后再说(延迟判断);(6)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能解决者当时解决,不能解决者,也应勇于坦诚说出原因,留作课后解决。而我国教育与国外某些发达国家教育的差异就在于:我们常常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无问题的学生,而他们是把无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这可能就是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的根本原因。从实践中可知:真正上好一节课很不容易,而上好每一节课更不容易。一位哲人说过: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战胜自己的惰性。上好每一节课需要强烈的事业心,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要有较高的悟性,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哪怕只是一招一式。三、上过每节课后干什么记得一次会议上,县局领导分析了教师的现状说:“现在的教师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苦干型:水平不太高,但事业心强,加班加点,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甚至吃饭时都追学生背诵知识,教出的学生可能是高分低能;第二种是科研学者型的,注重教学实践的研究,用正确的教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教出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第三种是事业心不强,教学既不刻苦,也不研究,教出的学生是低分低能。有的人教一辈子书,忙忙碌碌,到老了,叫他总结一下教育教学经验,说不出来,这是纯粹的“教书匠”也。事实上,我认为“学者型”的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区别就是上过课后,该干些什么。不少教师上过课后,就是再备课,批改作业,再上课。事实上,我认为“学者型”的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区别就是上过课后,该干些什么。不少人上过课后,就是再备课、批改作业、闲聊、娱乐,再上课。如何做科研学者型的老师呢?重要的是上过课后想一想,记一记,学一学,写一写。想什么?上课时的得与失。记什么?闪光之处,需发扬之处记下来。学什么?学教育理论,看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否适当。写什么?写心得,写一件事的过程,写如何利用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工作。那么如何增强教育科研意识,做科研型教师呢?教育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活动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行为,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教师的科研意识对教育活动有一定的影响,它是教师的一种心理素质,是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知识素质,个性能力的综合体现。人的意识往往支配行动,只要树立起科研意识,就会有相应的科研行为,进而研究出科研成果来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在不能不说我们有一部分教师对教育科研缺乏热情,对科研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有部分教师认为搞科研是专家、教授、学者们的事,教育科研高深莫测,渴望而不可及,把教育科研神秘化。2、有部分教师认为搞教育科研规模大、周期长、见效慢,对教师是额外负担,根本没有什么价值,可有可无,只是学校整体工作的点缀和修饰。3、有部分教师认为在教学第一线特别累,整天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哪有时间搞科研,只要教好书、上好课、取得好成绩就是好老师,不需要搞教育科研。以上种种现象说明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存在误区,没有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1、加强学习,勇于实践,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2、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总之,教育科研好比一朵带刺的玫瑰,想摘到它不容易,但是如果摘到了它确实很美很芳香、迷人,希望我们一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队伍中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炼就过硬本领,早日成长壮大起来,学校会为你们的成长铺路搭桥,会努力为你们的成长服务。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生命因学习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