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的七大误区
1、唯金钱至上,梦想暴富,一举成功。很多人踏上古玩和收藏行业并不知道其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只是想撞大运,发横财。以为遍地的古玩都可以卖高价。这种投机心理不仅是初入此道人的心态,许多老玩家亦乐此不疲,每天寻觅于古玩市场和店铺,如获至宝非买下不可,期望一转手就挣一大笔。真正玩家和收藏家却常常发现宝贝,他们从容寻觅,细细审鉴,不将赚多少钱作为先决条件,而是优先考虑其历史、文化载量的多少。
2、唯书本至上,照猫画虎,按图索骥。奴腴陀溥搞古玩收藏的人,一般不离开书本,特别是工具书,随时随地都要翻阅查考。历代年号,名人堂号室名,印章题款等等都需要资料的帮助。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古玩收藏行业近年来巨额利润的扶摇直上,在市场经济大气候大环境下,一些地下出版社、印刷所应运而生,他们急功近利,粗制滥造。高仿之作和许多赝品也居然堂而皇之地上了图录。痴迷于书本知识的玩家也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醉生梦死地搞收藏,见着和书本上或图录上一样的"玩物"便倾囊收购,看书只能是参考,决不能按书上的"马样"到市场上去购"好马"。
3、唯专家至上,偏听偏信,不学无术。汊顷阆掊伴随着古玩收藏行业的兴起,一大批文物鉴定专家也先后"揭竿而起",各种名目的"中心""小组"也挂牌而出。经营古玩的老前辈见多识广,自然成为中流砥柱、市场的宠儿。一些非此门的专家学者也都跃跃欲试。变成了无所不知的"专家",在那里"传道、授业、解惑也"。假的说成真的,真的变成假的。其实那些专家并非神仙,他们只是对文物的某一方面学有所长而已,不必苛刻他们,即便在鉴定方面偶尔走了眼,出了点问题也不必大惊小怪。
4、唯捡漏至上,心存侥幸,自以为是。"捡漏"这个词大概是古玩收藏界创造并专用的名词。"漏"总是有的。因为古玩收藏本身并没有标准的或法定的价格,卖家赚取的多少和买家花费的多少有其多种因素,均属正常的交易。其实漏客观地说有,但其几率是微乎其微,随缘而定。
5、唯价廉至上,只图便宜,不知是当。大多数人都贪图便宜。古玩收藏行业里的一些人尤为突出。真正出入大拍卖行一掷千金拍高档真、稀、绝品的是一个极少数群体。而游走于地摊和出入店铺或小拍卖行的大部分是工薪阶层,花钱容易挣钱难。若闲置资金购买一些到代价位的好东西,既赏心悦目又可增值,正所谓有识之士讲的"长线投资"将会获得更大利益。然而这种情况只占少数。真正的玩家和收藏家不会因小便宜迷住眼睛。花钱买物有所值的东西。"便宜是当"这是先辈总结出的金玉良言。
6、唯多杂至上,以量取胜、杂而不精。由单一向多元、低级向高级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知识是玩家和藏家的普遍规律。但有相当多的人兴趣广泛,见什么爱什么,觉得玩单项乏味,杂项有意思。况且,可以针对不同的买家,辐射的面大,获取利润的机会也多,于是粗劣杂陈,多多益善。日久天长堆积的"古玩杂项"非但生不出多少利润来。实践证明成功的玩家很少有搞"四面出击"的。他们只是选择一两个艺术品门类投资,掌握鉴定知识和市场行情,而且古玩精品的含金量和增值率显然要胜过多而杂的一般藏品。所以必须把握量中求质,求精不求多的原则。
7、唯奇异至上,弄巧成拙,误入歧途。今日作伪造假者远非昔日可比。不但继承传统,而且使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有专业分工的流水线。造假者正是迎合了市场的需求,抓住了买家猎奇的心态,用各种手段生产加工高低不同档次的古玩和收藏品。这就叫投其所好,对号入座。应该承认,几千年的文明沉淀,古代艺术品一定有迄今尚未与我们谋面的稀世珍品,却有幸存绝无仅有的孤品。但它们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甚至千载难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