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粽子是“垃圾食物”么
1、吃粽子出于保健目的 在古代,五月俗称“恶月”“毒月”,五日则被视为“恶日”“毒日”,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最容易生病。因此,在古代,端午节也区仁苣逢被认为是一个“卫生节”,人们悬挂艾草、菖蒲和蒜头,吃粽子,以避毒虫、消病毒、除恶气。 根据我国古代流行的中医原理,包粽子的苇叶、荷叶或竹叶均是清热解暑的良药,糯米是一味温补的中药材,入脾、胃、肺经,可补中益气、生津、清热。此外,糯米中添加的小枣、花生、莲子、山药之类配料,更有一定的补益作用。 端午节后,便进入了夏季最热的月份。由于苦夏难耐,人们普遍会有上火、中暑现象发生,而此时常吃粽子,确实是药食同源的解暑良“药”。
2、部分肠胃消化病患者不可多食 粽子的主要配料是糯米,进食过多,会刺激胃酸分泌,可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旧病复发,同时,还会出现泛酸、烧心、恶心等情况。 而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甚至会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粽子的胶性物质和糯米的植物纤维,会大大增加肠胃负担,患胃病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贪吃,很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溃疡穿孔、出血。 此外,商场出售的一些甜粽中,常有含糖量较高的红枣、豆沙等,再加上糯米本身的含糖,糖尿病人不宜多吃。
3、保存有讲究 新鲜的粽子在室温条件中只能保存几个小时,粽子一定要注意保存温度,吃不完的粽子就放在冰箱(0至25℃),但冷藏时最好不要超过三天,如果能摆在冷冻库是最恰当,但也不要超过两个星期。 虽然粽子可以冷食,但会比较硬,而且吃寒冷食物对身体也不好,因此从冰箱拿出来后充分加热,煮热变软后才能吃。 从超市等商家购买的成品粽子虽然保质期很长,可能长达一年,但切勿长时间放在外面。一旦发现有霉变或异味,千万不可再吃。 饮食及营养专家表示,吃粽子有不少讲究。简而言之,吃粽子有三大忌:忌未熟先吃,忌保存太久,忌大量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