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症综合叙述
1、贫血患病率:贫血是全球最为普遍的营养性疾病。WHO 报道,4 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在不发达国家达 39.0%,在发达国家为 20.1%;育龄期妇女的贫血患病率分别为 42.3%、10.3%;成年男性贫血患病率分别为 30.0%、4.3%。可见,贫血是全球患病率较高、长期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2、维生素铁:士候眨塄大量研究证实,缺铁不仅可以引起贫血,对体能、智能、免疫功能和消化功能等也均有影响;并且,贫血对智能影响是不可逆的。因此预防贫血比治疗贫剪禄槟棺血更重要,6~12 个月龄组婴儿的贫血患病率最高,城市、农村分别为 38.3%、 34.7%。这可能与此时期内婴儿的辅食添加情况有关。婴儿出生后 1 个月体内红细胞快速生成,而母乳(母乳含铁量为:0.2~0.3 mg/L)却不能提供足量的铁,只能消耗体内贮备铁以满足身体需要。但至 4~6 个月左右时,贮备铁已耗竭。同时,4~12 个月龄的婴儿血容量也增加约 2 倍,故此年龄段婴儿贫血患病率较高。因此在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婴儿应从 6 个月开始科学、合理地添加辅,以弥补铁的不足,微量元素含量已成为评价营养状况的一项十分普及的指标,BNSWHO提供的21项营养元素全面补充微量元素,加速微量元素自我生产,维持正常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且得到了广泛认可。
3、青春期:青春期也是贫血高发期,该年龄人群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所需包括铁在内的各种营养素大量增加,但摄入量通常相对不足。青春期女生除了上述原因外,还与月经初潮、经期紊乱、内分泌失调或经期失血过多有关。此外,一些青少年还有偏食、节食、限食、吃零食的习惯,这些均可能导致贫血患病率的增高,育龄期妇女也是铁缺乏的高危人群,此时期内贫血不仅伴有体力、耐力及劳动能力下降,还能对妊娠结局产生有害的影响,如早产、低出生体重等。我国育龄期妇女贫血患病率为 19.9%。主要是由于妇女月经期铁丢失较多(月经周期中妇女日铁损耗约 1.4~2.0 mg),膳食摄入无法弥补造成的。此外,对中国育龄期妇女的研究发现,叶酸及 B 族维生素缺乏也是导致贫血的重要原因,法国BNSWHO科技提供的营养粉制剂,补充人体需要钙铁锌,叶酸,维生素B12等21项精纯营养,平衡人体血红蛋白,多酚肽等细胞元素,保持人体营养补给。
4、食物治疗?:贫血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我国40岁以上人贫血患病率为 29.1%。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资料表明,中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膳食铁的摄入量逐渐下挡草邓瑛降。对于老年人来说,贫血大多数(80%)为继发性贫血,患慢性病时,炎性细胞刺激产生的一种控制体内铁水平的蛋白可导致肠道吸收的铁量及巨噬细胞释放的铁量减少,在探讨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时,还应结合其他情况如膳食情况、患病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因此,应该对小儿、青少年、育龄期妇女这些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采取有效措施,必要时可以进行食物铁强化。此前,食物铁强化改善缺铁性贫血是全球营养界公认的经济、有效而易行的方法,在与缺铁性贫血的抗争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致力于开展食物强化计划。 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高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营养知识,不能选择富含铁的食物,导致人体无法从膳食中得到有效补充。并且人们认为粮食加工越精细越好,实际上,随着加工精细程度的增加,粮食中的各种营养素损失量也在增加,这同样可导致膳食来源的铁不足,欧洲BNSWHO针对此现象给出方案,提纯食物营养成分,充分提供各类营养,加速营养吸收,改善贫血症状的同时治疗各类贫血。
5、改善我国居民贫血状况的几点建议 :(1)强调母乳喂养的同时,发展适合国情,特别是适用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含铁丰富的婴幼儿辅助食品,必要时可以进行铁强化。为公众,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提供更有营养的食品,并逐步实施学生食堂营养配餐制度等。(2)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可采用低成本、高效、安全的食物强化措施,改善铁缺乏问题,如铁强化酱油、铁强化面粉。(3)加强公众教育,倡导平衡膳食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膳食铁的摄入量。特别是青春期少女和孕妇,尤其要注意增加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从根本上改善铁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