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疟疾
1、病原学•间日疟原虫(P. vivax) •卵形疟原虫(P. ovale) •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 •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ium)
2、流行病学•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虫者•自然媒介传播为按蚊•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一定免疫力,但维持时间不长,可重复感染•我国疟区为黄淮江汉平原、广东及福建•夏秋季发病较多
3、流行状况•全球每年有超过5亿人感染疟疾 •而受影响最大的是儿童 •非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最为严重 •感染疟疾的高危人群数量多达十几亿
4、发病机制•在肝细胞内与红细胞内增殖时不引起症状•红细胞被裂殖子胀破后释放大量裂殖子、疟色素和代谢产物,引起发作•部分裂殖子侵入其它红细胞,又进行裂殖而徂葛幢捎引起间歇性疟疾发作•反复发作或重复感染→获得一定免疫力:带虫者•强烈的吞噬反应→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脾肝肿大•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裂殖体增殖在内脏微血管内进行→内脏损害(肺、脑、肠)
5、临床表现•间日疟短潜伏期者13~15日,长潜伏期者≥6个月•寒战期:突起畏寒、寒战(10min-2h)•高热期:寒战后,体温迅速上升, ≥40℃(2~6h)•大汗期:大汗后体温骤降,但仍感疲乏(1~2h)•间歇期:在两次典型发作之间有缓解间歇期•三日疟为三日发作一次•卵形疟与间日疟相似,多较轻•恶性疟热型多不规则,常见弛张热或稽留热,重者可致脑型疟疾•疟疾的其他症状与体征有脾肝肿大及贫血•间日疟与卵形疟有复发三日疟与恶性疟无复发(为什么?)
6、诊断•流行地区、流行季节、旅游史、疟疾发作史或近期输血史•典型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和大汗,伴脾肿大与贫血•脑型疟疾有急起高热、寒战,昏迷与抽搐症状 (低血糖)•血常规示贫血,血及骨髓涂片找到疟原虫•脑型疟疾血涂片中易查见疟原虫,脑脊液改变不明显
7、治疗•控制发作:氯喹:首服1.0g,6~8小时后0.5g,第2、3天各0.5g(4-2-2-2) •耐药者:青蒿素(蒿甲醚)、奎宁或甲氟喹•预防复发:伯氨喹39.6mg,1/日,连用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