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龙泉山图片、游记攻略、电子地图
龙泉山位于武汉市江夏区。据《江夏县志》载:“龙泉山古称灵泉山,因些谇鹩耐灵泉寺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龙泉山顺龙盘结,群峰高耸,其山三面临牛山湖与三汊港,在无边碧浪之间,艺哉狻耍逶迤崛起云山、大龙山、二龙山、龙嶂峰、玉屏峰、天马峰、马鞍峰等,自古这里被视为山环水绕、湖山钟秀、林泉幽穆的“福地仙壤”。下面将具体从武汉龙泉山景区门票,交通指南,游记攻略和其他方面进行介绍。
门票信息
1、门票 ¥36 折扣价¥30
2、景区开放时间:8:30-17:30
3、特殊人群预订标准: ①1.2米以下儿童免票;军官凭证免票②60岁以上老人持身份证或老年证购买老人票18元;学生凭证购买半票18元;信息来自【户外旅游网】,网上订可享优惠价。
交通指南
1、龙泉山风景区公交线路龙泉山风景区,在市内傅家坡客运站乘188路班车(半小时一趟)到流芳镇(票价3元)转乘中巴(票价1元)可到。
2、龙泉山风景区自驾线路关山二路南行——武黄高速武东收费站附——近见流芳街牌坊——穿过牌坊前行——遇一三岔路口——往左边大路前行10分钟左右——即到龙泉山风景区。
图片、游记攻略
1、景区简介:据《明史》记载:“楚昭王桢,太祖第六子。始生时,平武昌报适至,太祖喜曰:‘子长,以楚时之’。”公元1381年,朱桢17岁就藩武昌为楚王。在黄鹤楼下的蛇山之阳的王府内,统治武昌诸地达43年之久。
3、朱桢每年都到灵泉山避暑,他见此地山环水绕,风光幽美,常常感叹道:“惜乃阳宅,若为阴宅极佳。”于是,经卜工师勘定为“五龙捧圣的吉地仙壤”,并镌上“龙泉特结许多年,粉黛三千云外悬”……的诗碑,
5、不久,将八大家族居住的数千户人家的大集镇迁往山外,将环山一带划入王陵区。从此,灵泉山易名为“龙泉山”。朱桢死后为昭王,这里成为昭、庄、宪、康、端、愍、恭、巴陵卓简九王的陵寝与陵园。
7、这9座陵园,以朱桢的“昭园”为最,它坐落在天马峰下,占地100余亩。王妃是安远侯王弼之女,与朱桢合葬。“昭园”城墙外左侧建有碑亭,内竖石碑一座。碑下龟高1.4米,碑高5米,宽1.5米,是朱桢的孙子楚宪王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建立的。昭园的垣墙呈四方形,总长1400米,厚1米,高2.8米。
9、砖为官窑特制的青砖,每口重18公斤。正门3个拱形圆门,左右各一侧门,均为汉白玉、白凡石浮雕砌成。从正门直到大殿,全用1米见方的白凡石铺陈路面,依秩是金水拱桥、朱氏皇堂、享殿、拜台等建筑群。地面上的殿堂早已倒塌,但汉白玉雕刻的九龙头、玉柱、屏栏等依然保存完整。
11、山区间当时建有灵泉寺、灵泉书院,李蹊家中藏书丰富,其藏书楼称为万卷书楼。此后人文蔚起,名人辈出,从这里走出去的有唐朝的李鄘、李蹊,元代的沈如筠,均官至宰相。宋朝的冯京,明沪枭诽纾代的曾泰,科举夺魁,被钦点为状元。到元代,在龙泉山一带形成了樊、李、杜、张、沈、曾、董、邹八大望族,建有亭台楼阁,花圃莲池。
13、明朝就藩武昌的楚王又相继在这里建起八代九王的陵墓,另有历代先贤陵墓共48处。于是文人墨客也纷纷前来卜居或漫游,这里遂被人视为世外桃源,诗乡福地。
15、地。从1981年起,武汉市开始对龙泉山的文物古迹和梁子湖的自然景观进行有计划的保护和开发,逐步恢复了一些地面建筑和重要景点,现在建成开放的有楚天名山牌坊、远眺亭、楚昭王陵园、龟碑亭、婆婆树、樊哙雕像及樊哙墓等。
17、龙泉山是名噪历代的风景区,朱桢等九王是明朝直系的亲王,此处建筑精美,墓葬丰厚,是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而今灵泉十二景已逐步恢复,樊哙的陵园已树碑立像,九王陵园修葺一新,山色湖光十分优美,已成为武汉地区一大旅游胜地。
历史故事
1、 汉高祖刘邦以武昌为樊哙封地,樊哙死后,就葬于天马峰下。从汉代起,茧盯璜阝就有许多隐逸之士迁到灵泉山来隐居,遂成灵泉古市,“形胜甲于一邑”。清同治《江夏县志》有载:“灵泉古鞠艮卯阼市始于汉,迄唐宋而兴盛。”在环山7平方公里的幽谷盆地上,或倚山为亭阁,或随水为轩榭,建有灵泉寺、听松阁、远眺亭、大观桥、春露亭、秋爽亭、晴雨井、百卉园、龙龟戏鱼池、蓼莪堂、含山楼、万卷书楼、拜寿台等蔚然十二大景观。这些金碧辉煌的楼台亭阁,都是樊、李、杜、张、沈、曾、董、邹八大家官府隐逸之士在此修建的,如“万卷书楼”是唐代宰相李奚修建的;“含山楼”是宋代诗人张芸臾修建的;“万寿台”是元代宰相沈如筠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