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明史列传第三十(铁铉传)翻译

2025-04-18 19:38:14

一、译文

铁铉,邓人。洪武年中,由国子生的身份被授为礼科给事中,后调为都督府断事。曾经审理疑案,并迅速破案。捺疮啭普太祖十分高兴,赐其字为鼎石。

建文年初,铁铉为山东参政。李景隆率军北伐时,铁铉督送军饷,从未中断。李景隆兵败白沟河,一人骑马逃往德州,守城将士均望风而溃。铁铉与参军高巍为此感奋,痛哭流涕,自临邑直趋济南,偕同盛庸、宋参军等誓死相守。燕兵进攻德州,李景隆投奔铁铉。

德州陷落,燕兵获其储蓄百余万,势头更猛,于是进攻济南。李景隆又大败,往南而逃。铁铉与盛庸等倚城抵御。燕兵引堤水灌城,筑成长围,昼夜攻击。铁铉施计焚毁燕兵攻城器具,并乘机出兵奋击。又派出一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燕军将士都为此欢呼。

铁铉命壮士埋伏在城墙上,待燕王进入,便抛下铁板袭击他,并另外设伏断桥。不久失约,燕王还未入城,铁板便突然被抛下,燕王大惊而逃。

伏兵暴露,桥在仓促之间也未截断,燕王策马奔驰而去。燕王十分气愤,施展百计发动进攻。围城共三个多月,可济南终固守不下。正在那时,平安统兵二十万,打算收复德州,以绝燕兵运饷之路。燕王畏惧,便解围北归。

燕王自起兵以来,进攻真定,二日不下,便舍它而去。唯独认为获得济南便可截断南北通道,就地划疆而守,金陵不难谋取,因此便乘大破李景隆锐气之机,全力以攻,希望一定要攻取济南,但却为铁铉所挫。皇上闻此大悦,遣官前往慰劳,赏赐金币,封其三世。铁铉入宫拜谢,皇上又赐宴招待。

凡是铁铉的建议都予以采纳。铁铉被提升为山东布政使,随即进升兵部尚书。皇上以盛庸代替李景隆为平燕将军,命铁铉参与军务。这年冬天,盛庸在东昌大败燕王,斩其大将张玉。

燕王逃回北平。自从燕兵进犯以来,南北干戈连续不断,而王师所获胜仗,从来没有像东昌这样的大捷。从此以后,燕兵都由徐、沛南下,不敢再取道山东。

当燕日益进逼时,皇上命辽东总兵官杨文率所部十万前去与铁铉会合,断绝燕兵后路。杨文军至直沽,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到达济南。四年(1402)四月,燕军在小河之南与王师相接,铁铉与诸将时有斩获。双方连战于灵璧,平安等兵溃被擒。不久盛庸也败绩。燕兵渡江,铁铉屯兵淮上,兵也溃败。

燕王即帝位,铁铉被捕至京,背坐廷中辱骂不止。命他回过身来,铁铉却始终不听,于是在街市被施以磔刑,终年三十七岁。其子铁福安,谪边戍守河池。其父铁仲名,年已八十三,其母薛氏,一起被安置于海南。

二、原文

铁铉,邓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尝谳疑狱,立白。太祖喜,字之曰“鼎石”。建文初,为山东参政。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无乏。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城戍皆望风溃。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自临邑趋济南,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

燕兵攻德州,景隆走依铉。德州陷,燕兵收其储蓄百余万,势益张。遂攻济南,景隆复大败,南奔。铉与庸等乘城守御。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

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愤甚,百计进攻。凡三阅月,卒固守不能下。当是时,平安统兵二十万,将复德州,以绝燕饷道。燕王惧,解围北归。

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帝闻大悦,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铉入谢,赐宴。

凡所建白皆采纳。擢山东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以盛庸代景隆为平燕将军,命铉参其军务。是年冬,庸大败燕王于东昌,斩其大将张玉。燕王奔还北平。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绝燕后。文师至直沽,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连战至灵璧,平安等师溃被擒。既而庸亦败绩。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

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年三十七。子福安,戍河池。父仲名,年八十三,母薛,并安置海南。

三、出处

《明史》

急急急!明史列传第三十(铁铉传)翻译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至乾隆四年(1739年),清政府又第三次组织人手修改明史稿,这才形成定稿的《明史》。因为这次修书总裁为张廷玉,因此现在通行的《明史》题为张廷玉等撰。

二、作品赏析

共二十四卷,就卷数而论,《明史》本纪所占不足全书十分之一,若以字数而论,则所占不及全书二十五分之一。由此可知本纪在《明史》中所占比例甚小,这是《明史》编纂体例中的一个特点。

本纪在纪传体史书中,是以编年形式叙史的部分,《明史》显然是将本纪作为全史之纲,以简明扼要的方式,首列于全书之前,使人在读阅这部史书之时,首先了解到有明一代历史之概况,而不是使人在读阅本纪时便事无巨细尽览尽知。这应该算是《明史》修纂整体设计上的独到之处。

三、作者简介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

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铁姓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