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智慧:空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获取,更在于清空。
空,是充盈之间的短暂休息,是蓄势待发的希望。空,是一种智慧和胸怀,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空杯
古人云:
“常存空杯心,不为所知障。”优秀的人,懂得常存空杯心态,无论取得了多大成就,他都永远像海绵一样,去不断汲取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和人生层次。京剧大师梅兰芳堪称戏曲界的一代宗师,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造诣很深,而且常怀谦卑之心,从不因自己是知名演员而自傲。他曾经拜画家齐白石为师,按照弟子之礼为齐白石铺纸磨墨,也能虚心接受普通人的建议。
有一次他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一片掌声中,一位老先生却说“不好”。梅兰芳没有因为普通人的否定就恼怒,反而将这位老人接到家中,并且尊称老先生为“老师”。他恭恭敬敬向老人请教:“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指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先生说:“阎惜娇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照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连道谢。
正是这种空杯心态,梅兰芳才能成为“四大名旦”之首,将京剧推向了全世界。林语堂说: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四种认知状态: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以为是,以为自己什么都懂;知道自己不知道,开始有敬畏和空杯的心态;知道自己知道,清楚自己的认知范围;不知道自己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做人,要学会忘记过去的鲜花和掌声,定期给自己归零,留个空杯给明天。茶桌上,七分茶三分情。人生路,空杯才能致远。
空船
庄子说:
“虚已以游世,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人总是在岁月的磨砺中,才渐渐懂得人情和世故。心态,也渐渐变好。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十几岁时,少不更事,总觉得人活着不该隐忍,遇到看不惯的人和事,总会牢记在心,丝毫不退让。二十几岁时,年轻气盛,常因别人的误解而牢骚满腹,事事要强而且歇斯底里。三十几岁,尝过冷,知道暖,受过的委屈都慢慢释怀,这才明白,不怨恨不纠缠才是人生智慧。《庄子·山木》里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有一只船正面撞了过来。
这人对着船喊了几次都没有人回应,他很愤怒,破口大骂对面开船的人不长眼睛。等船撞上了时,那人才发现对面竟然是一只空船。刚才还怒气冲冲的人,怒火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原来让人生气的不是撞船,而是对面的船上有没有人!庄子因此得出一个结论:“人能虚已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空船”是一种豁达的心态,也是一种有效的情绪管理。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这样说:“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因此,生活中90%的烦恼,都是因为你对10%的烦恼反应所产生的。生活中真正的烦恼不到10%,过度反应带来了90%的烦恼。因此,面对很多事情,你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拥有好心态,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空碗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山谷里的老禅师发现自己的徒弟非常勤奋,从早忙到晚,眼圈也越来越黑。小徒弟忍不住去问禅师:
“师父我太累了,可为什么就是没有成就呢?”老禅师没说话,只是拿来一只空碗,放了十来个核桃,整个碗就装满了,只见老禅师又缓缓放了很多大米进去。小徒弟似乎有所悟,又见禅师往碗里倒了很多水。小徒弟以为这次再也加不进任何东西的时候,禅师又加了一勺盐进去,水却一点没有溢出来。小和尚以为老禅师让自己多挤挤,时间总会有的,老禅师却笑着摇了摇头。
接着老禅师说:
“我们现在倒着来,看看会怎样?”老禅师先倒了一碗水,加了一勺盐,再放大米的时候,水都往外溢出来了,老禅师问小徒弟:
“你的人生如果像这个空碗,当碗中都是大米般细小的事,那大核桃怎么放得进去呢?”
著名德国诗人歌德说过:
“重要之事,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所累。”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如果我们的生活都被琐事填满,哪里还有心思顾及大事呢?拒绝瞎忙,是人生的要事。我们可以努力找寻自己的目标,但是不需要没有目标的瞎忙。你给生活空闲,生活才会给你风景。
一生很长,忙碌的我们需要偶尔停下来,在放空的时光中品尝慢一点的日子。
空杯,才有喝不完的好茶;空船,才能淡然处世;空碗,才能有所收获;一生很长,愿我们都能从琐碎的日常中解脱出来。尝试清空一些负重,才能有精力前行;留下一片空白,才能收获浓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