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成人心理最大的不同
如何读懂孩子呢?我常说的一句话是:想想你自己!因为孩子的基本心理规律、感受和我们是相似的。具体参考如何读懂孩子的心理---学习孩子的“…
这是贯穿我博文的一个理念和方法,也是能够理解孩子的关键之一。比如我们看喜欢的电视剧也是想要看完,所以孩子看动画片到了约定时间没看完不想停是可以理解的。简单来说就是:有时要“以己度人”。
但是我们有时又不能“以己度人”。看似矛盾的两面也是统一的,家庭教育的奥妙就在这里,这也是教育的中庸之道。
我们说,成人和孩子的基本心理规律是相似的,但是对于一件事情的认知是不同的,所以,对同一个事情孩子和我们的反应可能是不同的。其实,成人之间也是如此,认知的不同是千差万别的心理表现的重要原因。
比如成人和孩子都会为自己觉得着急的事情而着急。但是同一个事情,是否要着急就有不同的认知了。以我女儿为例,她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有时会磨蹭,不着急。除了有时是因为不想做之外,还有个原因就是她觉得不着急,或不需要抓紧时间。比如昨天我们一起去看麦蒂的CBA比赛,离开场还有二十分钟了,我着急催她快些穿衣服出门,但她还不急不忙,就是因为她CBA没怎么看,对要早些赶到没有清晰的概念。但是我们经常去青岛大剧院看演出,她知道要早些入座,所以,她到了大剧院外面就比较着急进去,拉都拉不住,而我知道时间来得及,所以不怎么着急。
另外,成人和孩子对一件事情的价值判断也不同。昨天我不小心把孩子的新语文书压折了一页,孩子不高兴。我道了歉她还是比较在意。我开始觉得没有必要,后来反省,这是我们之间的价值判断不同。我觉得书早晚是要旧的,而且只是折了一页;而她很爱惜和喜欢新书,所以,即使只是折了一页,她觉得很可惜。所以,用我的价值判断去揣度她的心理就错了。这两种认知不能说谁对谁错,价值判断不同而已。再如,如果选择外出旅游还是在院里和小朋友玩,有的孩子也许会选择后者,因为他觉得这更有意思。
前几天网购了《阿衰》,因为下雨的原因耽搁了两天,我觉得早看晚看没什么关系,而女儿想早早看到,所以很着急,抱怨快递员怎么还不送来。这两种认知不能说谁对谁错,所以我也能理解和接纳孩子的表现。不过着急和抱怨会给自己带来困扰,所以,我尝试让女儿理解快递员:前几天没到是因为下雨,今天来得晚是因为人家本来送货有次序,不可能专门给我们来送货啊。孩子理解了就不再抱怨了。
我们去理解孩子认知的不同,不是说孩子的认知就不需要改变。而是接纳孩子认知的现状,因为认知的改变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接纳之后,大家都心平气和了,再尝试去影响孩子,使之更加符合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