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报志愿,如何客观定位
1、 一、了解政策,理解关键概念 有人说填报志愿就是“撞大运”,这说法不太确切,“大运”蕴藏在实力与认真准备之中,正所谓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事前的各方面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了解政策就是必须准备的内容之一。 高校招生考试的政策很多,考生和家长重点要了解和掌握填报志愿、录取等环节的政策规定,尤其是以下几组关键词一定要理解,弄清规则: 1.志愿设置与录取体制;2.顺序志愿与平行志愿;3.录取批次与志愿顺序;4.控制线与提档线;5.志愿优先与分数优先的投档原则;6.专业调剂与专业级差
2、二、掌握信息,获取准确资料 填报志愿信息包括:全市报名与计划情况;本人在考生群体中的位置;拟选报高校的情况;近几年市、区成绩分布与大学录取情况等。 考生在填报志愿前要准备好四种资料: 1.考生必读 2.各大学招生章程 3.高校招生专业目录 4.近三年高校录取统计资料 考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要权威,包括以下几方面: 教育考试院网站;各区县考试中心网站;各大学网站、开放日;誗教育面对面高招直播咨询节目等
3、三、把握好“风险”与“保守”的度 考生往往把握不好定位,经常过高估计自己,认为自己的潜力大,临场发挥好,在志愿选择上盲目孕驷巴墟高攀,一味追求“名牌”、“热门”,结果是高分低录或落选。造成这种志愿填报不当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考试水平不稳定,模拟考试成绩和高考成绩差距很大,根据某一次发挥较好的模拟考试成绩填报志愿造成了实际录取院校和一志愿院校之间的落差。二是对志愿填报信息掌握不足,对自己在全市考生中的定位过高。 考生定位要客观,必须综合考虑,一次偶然的高分并不能代表自身的真实实力。考生不要幻想奇迹的出现,要注重客观现实。量力而行是考生坚实前进、不会产生巨大心理落差的基础。 考生在选择志愿时,必须从个人实际出发,慎重把握好“风险”与“保守”的度,选好志愿,特别是选好每批次一志愿,万不可盲目攀高,也不要过于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