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贮存及施工中有什么病态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1、1.起泡涂膜表面出现大小不同圆形突起物的现象称为起泡。地坪漆产生这种病态的原因主要是施工方法不当。例如底漆未干即涂面漆;物面含有水分或施工环境十分潮湿;在多孔性物面上施涂快干性涂料等。
2、2. 露底色漆遮盖不住底色的现象叫露底。主要起因是涂料中颜料不够或颜料遮盖力太差;施工时加稀料过多;漆液未经搅拌均匀等。
3、3.变黄或发黑涂料的颜色发生变化,尤其是烘烤成膜的氨基漆较易变黄,其原因是烘烤温度过高。浅色油基漆,因催干剂用量过多,也会变黄。铜金粉、铝银粉和含铅的颜料遇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气体,极易变黑。氯化橡胶和过氯乙烯、氯醋共聚物等发生分解放出氯化氢时会变黄。为防止其变黄可加入适量有机锡稳定剂。另外含有铁蓝和铬绿颜料的色漆,施涂在碱性物面上即变色。
4、4. 渗色面漆把底漆溶解,使底漆的颜色渗透到面漆上来的现象称为渗色,又叫咬色。在红色底漆或沥青漆上涂浅色漆时,经常出现这种渗色现象。其原因是底漆未干透,面漆溶解了底层漆膜;底漆中含有染料,沥青等又没有涂封闭层都会在涂面漆后出现渗色。有时木材中的色料也会渗出,在铜面上涂漆也会渗色。
5、5. 发汗在施工中由于表面处理不彻底,有油脂从底层渗到涂膜上的现象称为发汗。金属表面的油污,除旧漆层后残留的蜡质,都会渗入漆膜产生发汗,尤以硝基漆最为敏感
6、6.起霜或起雾芯虹弋鹑清漆在施工成膜1~2天(或数周)后,涂膜表面出现霜雾状细膜的现象称为起霜或起雾。在高温工业大气环境中,有烟雾、尘土、潮气等的作用最容易产生这种现象。清漆的耐水佣甲昭宠性愈强起霜的倾向愈大。短油清漆、纯酚醛桐油清漆等也都极易起霜。醇酸树脂涂料中的钴干料亦易于起霜。溶剂挥发太快也容易引起这种现象。而钙干料则有抑制起霜的作用,因此最好是用铅:钙:钴二10:5:1的混合干料。
7、7. 失光涂料干燥成膜后经短时间(数小时或数天)光泽缓慢消失的现象称为失光,又叫倒光。室外的漆筹弧缇郊膜,经过长期曝晒而失去光泽的现象不属此列。失光的主要原因在于:油料、树脂用量不足或彼此不相容以及聚合度不当;稀释剂用量过多;天气寒冷或在高温环境下施工;烘漆施工后,稀释剂未挥发到一定程度就送人烘房;涂漆后遇大气烟熏;物面处理不好或底漆未干透等。
8、 8.粉化漆膜表面出现粉层,用手触之即粘在手上的现象称为粉化。产生粉化的原因主要是涂料配方不当,使用了不耐晒的树脂和颜料,误将内用漆用于室外;涂膜太薄等。粉化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先及于涂膜表面,每次脱粉很少,其下的涂膜仍可保持完整,一直到全部破坏为止。在湿热地区涂膜较易粉化。
9、9. 龟裂涂膜表面出现深浅大小各不相同、犹如龟背裂纹的现象称为龟裂。如果涂膜使用相当长时间后出现龟脾彩九莪裂,这是涂膜的自然老化过程,表明涂膜已失效而需重涂,不属病态。这里所说的龟裂是指涂膜使用不久就出现的龟背状裂纹,这主要是由于底面漆不配套,涂膜受外界作用(机械作用,温度变化等)而产生收缩应力引起的,如在长油醇酸底漆上涂短油醇酸面漆即易于龟裂。此外涂料品种选择不当,如误将环氧或改性酚醛、沥青等用于室外涂装以及金属表面底漆用于木材等。涂料中挥发分太多,附着力太差,干料或催干剂等用量过多,在旧涂层上连续修补,面漆层数过多、涂膜过厚、施工环境恶劣、涂装时未将颜料搅匀等都容易引起涂膜龟裂。
10、10. 皱纹除皱纹漆之外,涂膜在干燥过程中急剧收缩成很多弯曲棱脊的现象称为皱纹。干料搭配不当或加得过多,环氧地坪漆涂膜外干内不干,涂膜过厚,外层先行结膜,涂漆后在烈日下曝晒或烘烤温度过高等,都会引起涂膜起皱。遇此情况,可采用更换干料,改善施工条件等方法加以解决,对醇酸树脂涂料可加入少许氨基树脂以防止起皱。
11、11. 桔皮桔皮就是涂膜表面形成许多半圆形突起形如桔子皮的弊病。其原因是:喷涂时漆液粘度过高,压力过大,喷嘴过小,喷距不合适;低沸点溶剂太多,当其急剧挥发而使漆液来不及流平便产生桔皮,有时可加入少量硅油以使涂膜平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