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原创)

2025-04-25 12:27:03

社会正在转型,在可以满足物质基础的前提下,我们把目光转向了幸福感和教育这两个更能体现精神富裕的层面,这是令人欣慰的。

自然缺失症是什么?

自然缺失症是(NDD)是个新词儿,源于美国作家RichardLouv的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的一个术语。书中强调,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种需要医生诊断或需要服药治疗的病症,而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危险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正是由于农村城市化、信息网络化、社会越来越高科技的发展趋势下,才使人们更加习惯了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探索世界的方式。这种过于便利的生活方式,虽然带来了不少好处,却也使我们逐渐的缺失了主动探寻外界的激情。自然缺失症,正是以心理学为导向,提醒着我们大自然的重要性。

孩子在3岁以前就将完成90%的心理发展,因此,3岁以前的生长经历尤为关键。大自然的功能,不仅在于其资源的丰富,心理学实验证明,大自然的信息具有滋养作用,可以唤醒复杂的人类智慧系统。我们可以通过建筑来模仿自然的生态系统,这足以证明我们崇拜的科学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超越大自然所蕴含的智慧。我们发现,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更加自恋、以自我为中心,在农村生长的孩子却更加关注外界、更合群。可见,孩子们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异,可以直接导致观念和性格的不同。城市化的确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可城市化并非超越了大自然,反而是我们的城市化将孩子们保护起来了,弱小的不仅仅是求生和适应的本能,更多的是脑的发育受限以及心理层面的匮乏感。

大自然是孩子的摇篮

小孩子刚生下来,心理学称为“初始状态”下,一直到3岁这段时期非常关键。在初始阶段,孩子的大脑需要接受饱满的刺激,以使脑部的神经迅速的链接形成网络,这就是最初的智力发展方式。所以刺激越多、越适宜,孩子的智力就会发展的越充分、越高级。所谓的“饱满”的刺激,是指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大量的信息,这个大量信息的条件,在现代社会中就显得有点苛刻了。尤其是在互联网迅速蔓延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以网络的形式去代替直接交流的方式,而我们知道,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在电脑上显现的不过是二进制码,这种信息除了与脑部形成简单的互动外,忽略了身体大部分的功能,例如皮肤的感受、嗅觉、触觉、肌肉的感觉,就算是在电脑上看新闻看电影,我们接收的信息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为真实的声音和画面所携带的信息数量,比二进制编码要多很多倍。网络信息都已被人为地归纳和总结,真实能刺激大脑的信息数量少的可怜。如果我们亲自来到室外感受空气的流动、温度和湿度、观赏树叶的颜色、嗅到花草的香气时,整个身心的功能都将被唤醒,这是与虚拟网络的最大差异。由此,心理学临床上的抑郁、焦虑、社交恐惧等问题呈日益上升趋势,自然疗法也越来越盛行。

记忆是从三岁以后逐渐形成,因此,大多数人都记不得三岁以前的事情,研究发现三岁前我们看到的世界,与大人截然不同。小孩子可以分辨同一色系的不同颜色,大人却不能,小孩子的听觉比成年人的阈值宽,小孩子的嗅觉和感受力比成年后要大好多倍等等,这些差异是我们忘却了的,因此家长在探讨什么最适合孩子的时候,大多是以成年人的感受在度量,得出的结论也是成年人的,我们以为的适合孩子的事情,其实是大人们一厢情愿,未必符合孩子本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强调自然教育的强大性,就是因为它遵从了人脑在自然规律中的发育和发展。

本末倒置的早教误区

我们看到很多家长给很小的孩子报启蒙班,少有父母会提前咨询一下心理专家或者儿童专家是否适宜。早期教育的盛行,更多是由于父母自身的焦虑感。父母将不安全感转移到孩子的身上,担心孩子长大后会缺乏竞争力才推动了早教。上一代的焦虑衍生着下一代的成长方式,于是才有了急于形成文字和言语的训练。想想看,父母的焦虑是立足于父母们成长的年代背景下产生的,却要作用于现代化背景下的孩子们身上,这怎么适宜呢?我们知道,社会心理学研究证实,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孩子和父母的年代既然相差二三十年的距离,那么当年我们对于学习和前途的焦虑,是否还能适用于现代背景下的孩子们呢?

古人有句老话训诫说“贵人语迟”以及“三岁看老”,家长们却殷切的期盼孩子早识字和早说话。少有人知的是,人类的语言和文字在心理学领域并不受青睐,实验证明,一个孩子学习说话和认字越早,反而越限制他将来的发展。语言和文字是我们人为进行归纳和总结了的信息,实际的信息含量以最少的方式在约束人们对外界的感受和认识,尤其在孩子5岁以前。心理学家们主张7岁上学,5岁之前尽量不学习字、画、音乐等人为信息,以免限制了孩子日后的发展。

父母们要多带小孩子接触大自然,准妈妈要多给小孩子听真实的海浪声,而不是钢琴胎教音乐。因为自然界是信息的摇篮,也是孩子成长发育最好的场所,待孩子可以自由奔跑的时候,无论是看蚂蚁搬家还是去挖土玩沙,都是最好的学习。早期的学习是要通过刺激脑部神经来形成智能系统,上学以后的学习大多是为了学习经验储备技能,以适应当下的社会体系和社会规则。这两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前一个是在为后一个奠定物质基础,后一个必须依赖前一个才能更好的发展。却有很多家长本末倒置,过早的让孩子学文识字,接受理性教育,这是一个误导,家长们要知道尺寸,不要做得过火。

大自然是很好的补偿系统

儿童独有的看世界的方式,在他成年的过程里会逐渐的退化,然后发展出一个全社会型的人看世界的方式。孩子们不是用简单的因果逻辑和线性的思维看待世界,而是非常复杂的。保留了这种复杂的方式的人的智慧系统非常高级,天然的直觉能力使得这批人成为我们眼中的“天才”。而能够保持儿童知觉的人,与大自然的接触必然是非常密切而且一直没有脱离自然的,当然,我们的社会教育方式也非常必要,因此既要注重早期的教育方式,又要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学校教育与自然教育是可以并行的,两者相辅相成。随着孩子的成长,自然界越来越成为一个辅助的补偿系统,去补偿孩子在社会中不适应的那个部分,使得孩子的内心有所寄托或者有一个疗伤的场所。

生命是开放的,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比大自然更多。在三岁之前,妈妈要尽量带孩子到大自然里去玩耍,这种开放式的传授,是妈妈们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在唤醒孩子内在的巨大潜能。为什么强调让妈妈带孩子去自然界而不是爸爸呢?就是因为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妈妈就是他的世界,是他的靠山和港湾。孩子要接受自然信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安全感。在妈妈的注视下玩耍和独自一个人玩耍,是截然不同的。“自然缺失”这个话题虽然凝重,却也给我们提了个醒,要常把孩子带出钢筋水泥的森林,多多接触绿色,体验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树,呼吸户外空气,感受大自然抚慰心灵的力量。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