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挑逗小孩的误区
1、 结婚前,一次暑假去姐姐家玩,那时我刚高考过。姐夫辈分大,常有人到她家打扑克。一个叫法索的男人,攥住一个五六岁男孩的蟋呢詈拴胳膊,命令道”快叫爸爸,快叫,不叫就不放手“,男孩说什么也不叫,哭起来,男人才放手。 婚后,一个院里办喜事,我去串亲吃席,同学的老公来端盘,得空捉住一个男孩,不松手,满脸坏笑地问:”知道你爷爷的外号吗?"男孩强着劲要挣脱开,男人不让,命令男孩:”说爷爷大坏蛋,说了我就让你走。”男孩迟疑了一下,但为了早点获得自由,照说了,顿时人群一阵哄笑,男孩有点不知所措地拔腿跑开了。 第三件,要讲的是我老公和儿子的故事。老公相比于女儿更喜欢自己的儿子,只要有多余时间,他便于儿子陷入嬉笑打闹之中,玩得兴致盎然,忘乎所以。一晚,他们二人打扑克,眼见老公耍无赖趁儿子没发现偷换了一张牌,最后他赢了,但一旁观战的女儿看不公道破了机关,儿子不依不饶,老公死不承认。第二轮,间隙时老公去上厕所,儿子也不声不语偷梁换柱,结果儿子赢了。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了真相,目的是想警醒老公,怕将来一天孩子会模仿他的投机取巧,从而成为一个不靠真才实学,不懂得诚实守信的人。可没想,老公会错了意,变本加厉不依不饶地和儿子争吵起来,最后双双甩手而去,不欢而散。
2、以上是我亲见的三个案例。这三个案例皆是大人随意地挑逗小孩。第一位,明不是孩子的父亲,却强迫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喊其为爹,这是一种友好的游戏吗?还是仅仅为了博得众人一笑,让自己寻个开心?殊不知,自己一时的穷乐呵却建立在孩子的委屈无奈之上,这哪里是在开玩笑,明明是对小孩的侮辱!试想,孩子当时如果真的喊了,人群会如何看待?孩子会不会无地自容?自己成了被耍笑的对象呀,可怜的他会不会由此而萌生自卑?将来有一天可否成为自己成长路上的阴影? 第二位大人蛊惑幼儿漫骂自己的长辈。表面上是和孩子的爷爷开玩笑,却不知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眼里,他已经由此在猜想在疑惑:自己亲爱的爷爷不是自己的亲人吗,亲人怎么能叫坏蛋呢?而眼前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是爷爷做了什么坏事吗?还是他在骗我,他才是一个坏人呢?孩子当时无法找到正确答案,急于玩乐,中计了。人群的哄笑声让他感觉刺耳,他觉得刚才自己做了错事,上当受骗了,这重重伤害了他的自尊。为此,他憎恨这个骗子,也恨自己的愚蠢。这成了他一个难忘的痛苦的回忆。看,就是这样一句表面看无关痛痒的玩笑,非但没有给孩子带来欢乐,还伤害了孩子的尊严。而大人们,那种哄笑声是真的来自心底的开心吗?还是短暂一笑之后的苦涩呢? 第三位,爸爸以实际行动给儿子树立投机取巧的观念。一个年幼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大都来源于家长的教育,甚至于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中,一般女儿有意无意模仿同性别的妈妈的行为,儿子效仿爸爸,所以孩子将来成为什么养的人,这跟做父亲的有很大关系。不要小看打扑克这样的一件琐碎小事,事实上,爸爸带头换牌得胜无异于告知儿子,只要能赢,只要成功就行,手段是不重要的。人生路上没有公平公正一说,真才实学那将毫无用处,人相处中就应该变得心思缜密一点,狡猾狡诈一点,如若不然,你就是那个不值得被人同情,只能痛哭流涕的失败者。事实上,不是吗?儿子真的在模仿他呀!
3、 细细推倒分析之后,不难发现以上挑逗小孩的行为是低级的,是盲目的。可能正因为文化的落后才低级,太盲目,才不会采用正确的健康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方式,和孩子相伴相处,才不能更好地担当起为人母为人父亲的教育责任来。不是吗?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大部分在农村,有多少家长能辅导自己孩子的功课?有多少家长懂得正确教育自己的子女?有多少家长能身体力行地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而这些直接间接地阻碍着人才的提升社会的发展。好在,现在国家政府甚至社会人士都在为了孩子的未来关注教育,并以行动,以各种方式拯救和发展教育,不仅仅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包括家庭教育,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