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的注意事项
菌豆类食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食用时有以下注意事项:
不要采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菇。食用野生菌类种类不要杂,最好每次只食用一种野生菌。本文介绍几种常见菌类,让大家好辨别有毒蘑菇,以免被美丽的外表迷惑,而误食用:
(一)美丽粘草菇:子实体中等大,白色,菌盖直径6~10cm,初期近圆形,后期近平展。菌肉白色。菌褶白色变粉红色。菌柄细长,长6~15cm,粗0.6~1.3cm,圆柱形。菌托苞状而大。
(二)毛头乳菇:子实体中等。菌盖深蛋壳色至暗土黄色,具同心环纹,边缘白色长绒毛,乳汁白色,不变色,味苦。菌盖直径4~11cm,扁半球形,中部下凹呈漏斗状,这缘内卷 。菌肉白色。菌褶直生至延生,较密,白色,后期浅粉红色。
(三)粉红枝瑚菌:又称珊瑚菌、扫帚菌、刷把菌(四川)、鸡爪菌、则梭校(西藏)、粉红丛枝菌。 子实体浅粉红色或肉粉色,由基部分出许多分枝,形似海中的珊瑚。子实体高达10~5cm,宽5~10cm,干燥后呈浅粉灰色。每个分枝又多次分叉,小枝顶端叉状或齿状。菌肉白色。
(四)毒鹅膏菌: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表面光滑,边缘无条纹,菌盖初期近卵园形至钟形,开伞后近平展,表面灰褐绿色、烟灰褐色至暗绿灰色,往往有放射状内生条纹。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稍密,不等长。菌柄白色,细长,圆柱形,长5~18cm,粗0.6~2cm,表面光滑或稍有纤毛状鳞片及花纹,基部膨大成球形,内部松软至空心。菌托较大而厚,呈苞状,白色。菌环白色,生菌柄之上部。
采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抄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类也会可能变成有毒的了。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像用牛肝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是毒性减低,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吃菌时最好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份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最好不要饮酒。
吃完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症状,要立即前往医院治疗,完一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药物进行催吐(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手指,按压舌根,并碰触扁桃体,使机体产生反射,并发生呕吐反应。)、洗胃、导泻或灌肠等处理,尽快排出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惨菌或减缓身体对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经过这些处理后,还要尽快转送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