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旅游特色小吃攻略
1、过桥米线过桥米线是云南最著名的风味小吃以蒙自的最为正宗 不过在昆明发展的各大过桥米线连锁机构 和 一些特色过桥米线老店也值得一试。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秀 美味好吃过桥米线照片(15张)才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了。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2、饵块 大理一带的饵块最为出名 走在街上随时可以看到烧饵块的小摊,饵块系用优质大米加工制成,其制作过程是将大米淘洗、浸泡、蒸熟、冲捣、揉制成各种形状。一般分为块、丝、片三种。鲽判砦吟制作方法烧、煮、炒、卤、蒸、炸均可,风味各异,久食不厌。饵块小吃里面著名的就有 腾冲的大救驾(据传,清初,吴三桂率清军打进昆明,明朝永历皇帝逃往滇西,清军紧追不舍。农民起义军大西军领袖李定国命大将靳统武护送永历皇帝至腾冲,当时天色已晚,此一行人走了一天山路,疲惫不堪,饥饿难忍。找到一处歇脚之地后,主人图快,炒了一盘饵送上。永历皇帝吃后赞不绝口地说:“炒饵救了朕的大驾。”从此,腾冲炒饵改名为“大救驾”。)端仕卤饵丝(一天,因翟师傅劳累过度,氽肉饵丝下锅后,他跑到外面抽水烟筒,回到厨房氽肉饵丝里的汤全干了。恰逢顾客催得急,翟师傅只得忙下卤水和红油,翻颠几下后端上桌,顾客一吃,大为称绝,问这是什么饵丝,翟师傅急中生智答“卤饵丝”,后成为昆明著名小吃。)英凤烧饵块
3、官渡粑粑 官渡粑粑产于昆明官渡古镇是昆明人热爱的著名小吃之一传统官渡粑粑是逢年过节或农闲时节,官渡人在家里烧起松毛火,用新鲜的小麦面粉发酵3至4小时,发酵后加入少许碱面揉至面团表面光滑,把磨细的胡麻用香油调成糊状,加入少许白糖制成胡麻馅,然后把面团摊成直径约12厘米的圆饼状,埋入松毛火中烘烤大约15分钟即可。每个重约二公两,食用时口感香、脆、甜,蓬松又有嚼头,且带有松毛的清香味,能储藏十多天色味不变。下图就是官渡古镇著名的眼镜官渡粑粑 这里还有好几家其他牌子的官渡粑粑味道都非常赞 官渡粑粑最好吃的还是才出炉的 香甜可口
4、豌豆粉 在云南各大菜市场都有买不单有原料 还有调配好的可以马上吃的豌豆粉是用干豌豆粒,磨瓣去皮,用水泡发后,掺水磨成浆,经过滤、熬者成糊,冷却后凝回而成。质地细腻滑嫩,色泽姜黄,口感有豌豆的特殊芳香,经刀功成形后烹调可热吃或凉吃。豌豆性味甘,微寒。具有补中益气,解毒利用的功效。适用于小便不畅,下腹胀满,消渴,妇人乳闭等症。 不当可以凉拌 还可以油炸 豌豆粉呈贡一带的最为出名
5、炸洋芋 炸土豆是云南随处可见的平民级小吃 非常受菇凉小伙的欢迎 洋芋切丁炸至金黄 出锅后用各种佐料拌匀 香辣可口 佐料还有多种口味可以选择 炸洋芋的精髓就在于佐料的口味 洋芋以东川会泽一带的最为出名口感好
6、包谷粑粑 玉米在这边叫包谷 包谷粑粑营养丰富制作简单 是把新鲜玉米捣碎加上面粉拌匀 油煎成型外包玉米叶 口味清新鲜甜可口。 是少数民族的一道著名甜点 版纳一带的包谷粑粑比较出名
7、木瓜粉加米凉虾 云南街头消署必备之佳品 像果冻一样的木瓜粉 加上米线一样口感的米凉虾 配上特制的玫瑰糖水 加上芝麻的点缀 香甜清爽凉快可口 这是奶茶没法比的。 大理一带的木瓜米凉虾最为出名
8、破酥包 是滇味传统面点的一道特色 包子皮酥软醇香,入口即化。制作上非常讲究火候 口味分甜咸两大类有糖腿 豆沙 香菇 鲜肉等据说这种包子起源于1903年,当年玉溪有个叫赖八的人,在昆明翠湖附近开了间铺面不大的名叫少白楼的包子铺。有一位老者带着小孙子去买包子。这位老者闻着包子很香,就拿了一个给小孙子吃,不料小孙子没有接住,包子掉在地上。包子被摔得粉碎,特别是包子皮更是摔成了七八瓣。小孙子一见包子被摔得粉碎,就大哭起来。这时许多人围过来观看,都很惊奇这包子破酥得这么厉害呀!这时老板赖八走上前来,也觉得惊奇,就又拿了一个包子给了小孩。从此,他就抓住了这个商机,打出招牌专卖“破酥包子”。
9、烧豆腐 这个不用说了把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吃货们都知道其中建水烧豆腐最为出名建水坊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说法。相传,在明朝年间,朝廷在建水大量征彭蛸杼账兵,有一个小伙子被朝廷选中,在即将离开建水投身战场的前夜,小伙子的母亲担心儿子在路途中挨饿,便连夜将刚刚做好的豆腐用一块块小纱布好,之后,用石块将豆腐里所含的水分压干,制成豆腐果形状,放入包裹,等天明让儿子带着这些豆腐上路。因为长途跋涉,儿子到了军营,取出包裹里的豆腐,一块块豆腐早已经发霉、变臭。想把这一大包豆腐扔了,又觉得可惜,于是,便将发霉变凑臭的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等到豆腐烤出焦黄色,原本已经发霉发臭的豆腐散发出一股香味,放一块在嘴里,咬破脆皮,就见热气从无数蜂窝状小孔中散出,一嚼之下,汁液四溅,味道极佳。从军营回到家乡,小伙子如法炮制,邻里尝过小伙子的烤豆腐之后,均对这种别样的吃法赞不绝口。就这样,豆腐的这一吃法一传十,十传百,建水县城家家户户都学会了烤豆腐。昆明还有一家 在园西路上叫火王烧豆腐的 也是一绝 佐料非常变态辣的上瘾喜欢重口味的同学可以去试试
10、豆花米线 昆明字斤谯噌最著名的小吃香辣爽滑,价廉物美。豆花米线的来历有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昆明德胜桥边有一家人,专门做腌菜卖,因味道好,远射省唏块近闻名。主人有一女儿名唤小花,她眉清目秀,心灵手巧,不仅学会了做腌菜的手艺,还学会了做豆腐。家里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女儿到了十九岁,经媒人撮合,嫁给了一个姓杨的武官做四太太。这位杨武官已娶三房,但一直未生儿子,故娶了四太太后,盼望早生贵子。但事不如愿,四太太生下的还是女儿。于是,四太太受到了冷落。性情温柔的四太太不怨天尤人,她常去寺庙敬香,后来,生活习惯也变了,天天吃斋念佛,平日里为家里做点腌菜、豆腐,家里人尝了,说“还可以”。四太太慢慢也学会了做寺庙里的斋饭,她用豆腐做出的素鸡、素肉,口感味道都不错,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一天,四太太的父母、兄弟姊妹及亲戚从远道来看望她。四太太为招待亲人,专门做了一桌素席。大家吃了,嘴说不错,可心里都觉得“太寡”。可老父亲心里着实不滑爽,脸色很难看,筷子没动几下就放下了,说: “我不想吃饭,要吃米线。”四太太小花忙到厨房,这可犯了难,米线倒是有,可没准备做荤菜,几年了一点肉也没买过,没有肉汤,没有肉帽,这米线怎么做呢。情急之中,四太太烫了碗米线,舀了一勺水豆腐做帽子,再放上甜咸酱油、冬菜(腌菜的一种)、胡椒、酱、香油、麻油、剁细的韭菜、油辣子等十多种佐料,恭恭敬敬端给了老父亲。老父亲皱着眉头问道:“这是哪样米线?”小花急中生智,随口答道: “豆花米线,你家尝尝。”老父亲滋成咂味,吃了两口,似觉不错,一小下吃完了。他顿了顿,说道: “再来一碗。”小花忙又如法炮制了一碗端来。老父亲三下两下就划完了。又说一句:“这个碗咋个这么小?”小花急忙进厨房用大碗又做了豆花米线抬来,老父亲居然又吃得干干净净。众人都看愣了,纷纷说: “是哪样东西,那么好吃,快给我也来一碗。”“我也要一碗。” “我也要……”小花忙得不亦乐乎,一口气做了十儿碗。大家吃了赞不绝口,连杨大官人吃了也笑呵呵的。此后, “豆花米线”的名声传开了了,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四太太开了一家小吃铺子,专卖豆花米线。,有的人来吃后,也想学做豆花米线。四太太就教他们做。因都是家常原料,做法简单,大家一看就会,豆花米线在民间传得更广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