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案例
一、复傍闭渌幔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课文内容
1、师生大声地喊出狼牙山五壮士的名字——(课件出现名字):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2、复习课文写的五个部分的内容———接受任务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英勇跳崖
(二)复习词语
1、请男同学读一组词语(课件出示:全神贯注、居高临下、斩钉截铁、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请女同学读一组词语(课件出示:大举进犯、横七竖八、山涧、粉身碎骨、叽里呱啦、纷纷滚落)
3、观察:从两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描写五壮士的,读得有气势。像这样带有赞颂性质的词语,我们称之为褒义词。描写日寇的。描写敌人的惨状,狼狈的样子,是贬义词。两组词语对比非常强烈。一褒一贬,爱憎分明啊!)
[设计意图:1.基础的巩固。高年级学生字词回生现象越来越重,与教学中教师只在课文内容上花费时间是有关的。2.词语情感色彩的辨析。这是小学课标中高段的目标,也是本文“情”与“理”相互依存的文本特色。]
二、细读感悟,言意共生。
(一)学习第4——5小段
1、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4、5小段,思考:在顶峰歼敌中,五壮士最令你感动的举动是什么?请用“~~~~”画出相关句子,并用“△”标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在句子旁边简单写写你的体会。
2、生汇报,相机学习句子。
课件出示五壮士用石头砸的画面及文字: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XXX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1)指名练习读读句子,说体会。
(2)比较句子,哪一句使你更感动,为什么?
①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②顿时,石头向敌人头上砸去。
师:此时五壮士的决心是什么?(保全主力、胜利完成任务)。
那中国人民的仇恨又是什么?(仇恨日本鬼子。仇恨日本鬼子的无法无天)让生在课前收集和看电影了解到的资料谈谈。(师出示日军侵略中国的图片)
师:这段屈辱的国耻我们能忘掉吗?让我们举起石头,向敌人头上砸去!顿时——
生读———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师:英勇顽强、血战到底,这就是英雄,这就是壮士豪情!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句子的对比品读以及图片资料的直观展现,让学生体会到了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和他们的英勇顽强、血战到底的壮士豪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入到了文本的语言,由表层的感知,到入理的品味,学会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读书品味方法。]
(二)学习第6——9小段
1、(课件出示) 小组合作学习:(1)快速读文章第6——9小段。
(2)讨论:如果把五壮士英勇跳崖的这一内容刻成浮雕的话,文中描写的哪个画面可以定格成永久的浮雕,值得后人去敬仰?抓关键词句,用心体会。2、学生汇报,相机学习词句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和文字:
A、“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理解“屹立”:“屹”什么偏旁?(“山”字旁)看到“山”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我会产生雄壮而高大的联想。从“屹立”体会出,他们笔直地站在那里,就算是刮风下雨都不能将他们吹倒,就算是下雪,他们不会去躲藏。我还会想到,他们像山一样很雄壮地立在那里,好像什么都不能让他们动摇!) 师:是的,山是沉稳的,山是雄壮的,山是巍峨的。用“屹立”来写五位壮士站在山顶上,五位壮士也仿佛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中。
B、“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找出句子中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眺望”和“望望”)
“眺望”和“望望”能互换吗?为什么?(“眺望”是向远处看,写出了群众和连队已在战士的掩护下安全转移,表现了五壮士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望望”是向下看了看,说明敌人上当了,被五壮士牵着鼻子走,表现了战士对敌人的蔑视仇恨。)
[设计意图:对“屹立”、“眺望”、“望望”的品析,围绕主题,丰富语言,扎实地落实语言积累,是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
C、“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纵身跳下深谷。
讨论:如果这枪是我们自己的,你说还要不要砸碎?
[设计意图: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处的讨论把课堂推上了活跃的氛围,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正确的取向。]
D、(师生引读第7——9小段)
师:任务胜利完成了,班长马宝玉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狼牙山上想起了他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师: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想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师生: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精神!
3、播放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电影片段。
[设计意图:面对豪迈的壮举,学生在画面与文字中双重感受,与文本的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
三、总结写法,迁移练习。
1、回顾全文,找找文中写五壮士与敌人交战的场面有几处?分别在第几小段?(两处,第一处是第2小段,第二处是第4、5小段)
2、仔细地读一读这两处的场面描写,你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相同点: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具体描写;2、把敌人写得很惨。问:把描写敌人的句子删除,好吗?为什么?【理由:写敌人的惨状,更能突出五壮士的英勇,运用对比(侧面)的手法。】
不同点:场景一五位壮士都写到,我们知道了五位壮士他们的身份或者年龄,作者在把五位壮士一一为我们做了介绍。是从“面”上来介绍,场景二只抓住了马宝玉具体来写,或者说聚焦在一个人物的具体的描写就叫“点”。这样的写作方法,叫作“点面结合”法。一篇文章,两处场面,有点有面,文章重点突出。(板书:“点面结合”)
[设计意图:两处场面支撑了文章的内容,表现形式各有侧重。文本特色应该引起注意。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比较,他们在自觉地发现中破解了文本的这一密码。]
3、小练笔: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和相关文字:五位战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班长马宝( ),小战士胡福才( ),胡德林( ),战士宋学义( ),副班长葛振林( )。
请你仔细地观察图画,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把他们屹立的姿势、神情、心里等展开来写几句话,你会怎么写呢?(小组内分工合作,写完后汇报)
(2)生交流汇报后师小结:五位壮士,五座丰碑,头顶蓝天,脚踩巨石。他们,和狼牙山融为一体,永远地屹立在狼牙山上,永远屹立在中华大地上。这真是“易水千古悲壮士,狼山万世颂英雄!”
[设计意图:注重学法迁移运用,做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的。]
四、还原鲜活史实,引发多元思考。1、出示诗句“易水千古悲壮士,狼山万世颂英雄!”,齐读,课件出示余药夫的亲笔书信。 师:同学们,这句诗,不是老师想的,而是一个叫余药夫的狼牙山人,在2003年为五壮土所题写的一句话。余药夫是何许人也?2、出示课件“两位英雄跳崖后,被树枝挂住,幸免于难,但伤得很重。葛振林苏醒后挣扎着爬上来,又帮助不远处的宋学义爬上崖头,他二人拄着木棍往棋盘陀古庙方向挪着。我辨清他们是两个负伤的八路军战士,所以就上前扶着他们。我们3人走走停停,到了棋盘石山腰的古庙。“第二天,时近中午,李元忠老道回到庙里,听我介绍两位是跳崖受伤的,立即双手一合深施一礼,说他昨日躲在崖缝,看到八路军抗击敌人,舍身跳崖的壮举,还看见日本鬼子在八路军跳崖处列队行礼,说明被八路军的举动折服了。”3、请认真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很惊奇的发现。(日本鬼子在八路军跳崖处列队行礼)
4、请同学们独立思考问题:如果将来有可能重新编写教科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结尾,该不该将两位战士幸存的事实和敌军向战士致敬的细节写出来?思考一分钟。5、生汇报后师小结:
五位壮士,在完成掩护任务后,放弃活着的希望,选择绝路的一刹那,他们就成为了豪壮之士。而弹尽路绝之际,镇定从容地跳下悬崖,更是那样地悲壮。他们,无愧于壮士的称号!两位壮士幸运地活着,只能证明生命的奇迹。
课件出示:而日军向我们致敬的细节,不正告诉我们:赢得敌人的尊敬,不就是胜利吗?
师:究竟,你认为谁的说法有道理?不用忙着下结论。让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慢慢思考! (屏幕定格为) 我思,故我在。——【法国】笛卡尔
[设计意图:假如有机会重新编写教科书,要不要将“两位战士幸存的事实”以及“日军向五壮士致敬”的细节写进教科书?此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写作目的和材料选择的角度,去想一些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这既是理性思辨的过程,又是直面历史的尝试,更是儿童视野、历史视野与教师视野的融合。]
五、课外拓展,能力提升。
为了纪念英勇奋战的五壮士,解放后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政府在狼牙山顶修建了一座纪念塔,聂荣臻元帅亲笔题词:“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1.面对着英勇跳崖的五位勇士,面对着巍然屹立的英雄纪念塔,你想说些什么? 请动笔写下来。
2.搜集战争时期可歌可泣的抗敌故事,选择一个讲给同学们听。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能说会写。这课后作业的布置中,鼓励学生把阅读与生活,把听说读写,真正落实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这样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又得到了完美统一。]
“红色经典”传承的不仅是我们的中华美德,更是培养孩子听说读写书的载体。如何让自己的每一节“红色经典”教学课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真正做到“情理相依、言意共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是,我想,只要我们教师在文本解读中抓住“文化、文本、文字”,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又何愁我们的语文课堂不熠熠生辉呢?